需 xū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甲骨文像人站在雨中形,用以表示等待。金文与甲骨文相似。小篆变成上面是“雨”;下面是“而”。“而”有“迟缓”意。合起来表示遇雨停留。《说文》:“需,𩖕(须)也。遇雨不进止𩖕也。从雨,而声。”“需”的本义是“等待”。
【字义演释】
①等待。动词。《易·需》:“需,须也(需是等待);险在前也(是由于有险阻在前面)。”又:“需有孚(等待,有诚),光亨(大为顺利),贞吉(合于正道而吉利)。”
②由“等待”引申为“迟疑”。形容词。《左传·哀公十四年》:“子行抽剑曰(子行抽出剑,说):‘需(迟疑软弱),事之赋也(足以危害大事)。’”《文心雕龙·附会》:“率故多尤(写得快的不免草率而多毛病),需为事贼(写得慢的又往往迟疑不决,也会害事)。”
③由“等待”又引申为“停步”、“不进”。动词。张衡《应问》:“虽老氏‘曲全’(虽然老聃说过,‘曲就是全’),‘进道若退’(‘进好像退’),然行亦以需(但这种行进,也已经是停步不前了)。”
④借作“需要”。动词。刘昼《新论·荐贤》:“国之需贤(国家需要贤能的人),譬车之恃轮(譬如车子要依赖车轮),犹舟之倚楫也(舟船要依仗船桨啦)。”现如:需款;按需分配。
⑤由“需要”引申指“需要的东西”。名词。《元史·成宗纪》:“诏请诸王驸马及有分地功臣户居上都、大都、隆兴者(下诏命令诸王驸马及有分地功臣,居住在上都、大都和兴隆的),与民均纳供需(都应同百姓一样交纳供应皇上所需要的财物)。”现如:军需。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