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dōng 東;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甲骨文像一两头扎起来的口袋,口袋里装有东西。金文与甲骨文相似,从口袋内增添的笔画看,表明东西装得更多了。小篆由甲骨文、金文演化而来,但已经看不出口袋形了。《汉语大字典》:“甲骨文像实物囊中括其两端之形,为橐之初文。”“东”的本义是“袋子”。
【字义演释】
①本义消亡。借作“东方的东”。跟“西”相对。方位名词。《书·禹贡》:“南至于华阴(再向南到达华山的北面),东至于底柱 (再向东面到达底柱山)。”现如:华东。
②由“东方”引申为“东行”、“向东”。动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秦师遂东(秦国军队就出发东进)。”《论语·乡党》:“疾(孔子病了),君视之(君主来看望他),东首(他便头朝东),加朝服(把上朝的礼服披在身上)。”
③因古时主位在东,客位在西,由“东方”又引申为“主人”。名词。《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容我尹其明代东(主人) 叩谢。”《儒林外史》第十三回:“马二先生做东 (主人),大盘大碗请差人吃着。”现如:房东;股东。
④借作拟声词。《西游记》第七十回:“只听得丁丁东东的,一个铜锣响。”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