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 liǎng 兩;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甲骨文像并排的两个鬲形,用以表示成双。金文作了省化,但两鬲并陈形仍可看出。小篆由金文变化而来。《说文》:“从一; ,平分,亦声。”“两”的本义是“偶”,指成双的 (东西)。
【字义演释】
①偶、并。形容词或副词。《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附周亚夫》:“持国秉(掌握国家的权柄),贵重矣(地位非常贵重),于人臣无两 (在人臣中没有与你并列的)。”《资治通鉴·汉纪·建安十三年》:“孤与老贼势不两立(我与老贼曹操依情势不能并立)。”
②由“偶”引申为“二”。数词。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干里 (一起住在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幼小时你我二人感情融洽,没有半点疑忌)。”现代汉语中,一般与量词连用或用于“半、千、万、亿”前。如:两人;两个;两天;两本书。两半;两千;两万;两亿。现又引申表十以内的不定的数目,相当于“几”。如: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
③由“偶”又引申为“双方”。名词。《庄子·人间世》:“夫传两喜两怒之言(传达双方都高兴和双方都愤怒的话),天下之难者也(是天下很难做到的啦)。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说双方都高兴的话必定夸大了好处),两怒必多溢恶之言(说双方都愤怒的话,必定夸大了坏处)。”现如:两便;两全;两可;两相情愿。
④由“偶”又引申为“双”。用于鞋类。量词。《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葛麻履鞋有五双),冠双止(冠缨双双挂两旁)。”
⑤由“偶”又引申指“古代布匹两端”。量词。《小尔雅·广度》:“五尺谓之墨(五尺叫做墨),倍墨谓之丈(两墨叫做丈),倍丈谓之端(两丈叫做端),倍端谓之两(两端叫做两)。”
⑥由布匹“两”引申指“重量单位”。量词。古制二十四铢为一两;今制十钱为一两。《汉书·律历志上》:“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