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形义

得  甲骨文;金文;小篆

【字形及本义】

甲骨文左边是贝,右边是手,像手拿贝形,用以表示有所得。古代以贝做装饰品,后又用贝作货币,是珍贵的物品。晚期的甲骨文在左边加符,表示动意。金文与甲骨文相似。小篆由晚期甲骨文变化而来。《甲骨文字典》:“从又持贝,以会有所得之意。”“得”的本义是“得到”。

【字义演释】

①得到、获得。与“失”相对。动词。《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让来获得的)。”《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进入虎穴去),不得虎子(就不能得到小老虎)。”现如:大得人心;得不偿失。

②由“获得”引申为“贪得”。动词。《论语·季氏》:“及其老也(等到人老了),血气既衰(血气已经衰弱),戒之在得(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③由“获得”引申为“相遇”、“遇到”。动词。柳宗元《童区寄传》:“逃未及远(区寄逃跑还没有多远),市者还(去做卖人交易的强盗回来了),得童大骇(遇到了区寄,大吃一惊)。”现如:得空;得便。

④由“获得”又引申为“找到”、“捉得”。动词。陶潜《桃花源记》:“寻向所志(寻找原来所作的标记),遂迷(竟迷失了方向),不复得路(没有再找到原路)。”《聊斋志异·促织》:“逐而得之(紧追上去,终于捉得蟋蟀)。”

⑤由“获得”又引申专指庄稼“收获”。名词。晁错《论贵粟疏》:“亡农夫之苦(没有农民的劳苦),有仟佰之得(却占有田地上的收获物)。”

⑥由“获得”又引申为“控制”、“驾驭”。动词。《韩非子·孤愤》:“力能得其君(他的力量能够驾驭他的君主)。”

⑦由“获得”又引申为“便利”、“有利”。形容词。《吕氏春秋·淫辞》:“子岂不得哉(你难道不便利吗)?”

⑧由“获得”又引申为“投合”、“投契”。动词。《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宾主甚是相得。”

⑨“获得”含有“事情做对了”意,所以引申为“正确”。形容词。《汉书·叙传上》:“历古今之得失(阅历古代和当今的正确与谬误)。”

⑩由“正确”引申为“适合”、“适当”。形容词。《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大伯子许多年纪,如今说亲,说什么人是得?”现作“适合”。如:得当;得法。又引申为“恰好”、“正好”。副词。《水浒传》第十七回:“得她的丈夫归来的早,见了洒家这般模样,又看了俺的禅杖戒刀吃惊,连忙把解药救俺醒来。”

⑪由“获得”又引申为“完成”。动词。《红楼梦》第十六回:“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霎时间,翠环道:‘墨得了,停写罢’。”现如:衣服做得了。

⑫由“获得”又引申为“足”、“满足”。形容词。《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洋洋(意气洋洋),甚自得也(自己非常满足)。”茅盾《子夜》:“在这批心满意得的人们面前,他真感到无地自容。”

⑬由“得到”引申为“能够”、“可以”、“会”。助动词。晁错《论贵粟疏》:“春不得避风尘(春天不能遮蔽风尘),夏不得避暑热(夏天不能遮蔽酷暑炎热)。”桓宽《盐铁论·刺议》:“故布衣皆得风议(因此平民都可以议论政事),何况公卿之史乎(何况作为公卿属官的长史呢)?”《论语·八佾》:“君子之至于斯也(所有有学问的人到了这个地方),吾未尝不得见也(我从来没有不会和他见面的)。”现作“能够”、“可以”。如:不得随地吐痰;正式代表均得参加表决。

⑭由“可以”引申表示“同意或禁止”(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也得,也得,我与你说去。”现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

⑮由“可以”引申为“应该”、“要”。能愿动词。《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刘邦说):‘君为我呼入(你替我叫他进来),吾得兄事之(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现如:你得用功。

⑯由“得到”又引申为“及”、“到”。介词。《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那三年中,教训天祐经书,得他学问精通,方好出仕。”

⑰虚化作副词或动词词缀。相当于“岂”、“难道”、“仅”和表示“可能”等。现用作动词词缀“可能”的,如:拿得起来;冲得出去。

【字义发展图示】

随便看

 

汉字字形字义大全集共收录1228个汉字字形字义解释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7: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