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 shēn 甲骨文;金文;小篆


【字形及本义】甲骨文像一个面朝右,手臂向右下方伸展,腹部呈圆形的人形。金文人形面向左,腹部加一点指“身子”,下部加一横表示脚。小篆下部变成了两只脚。《说文》:“身,躳也。象人之身。从人,厂声。”“身”的本义指“人的躯体”。
【字义演释】
①人的躯体。后扩大为也指“其他动物的躯体”。名词。①指整个身体。《诗·小雅·何人斯》:“我闻其声(我已听见他声音),不见其身(却没看见他身影)。”现如:全身;上身;下身。②指颈以下大腿以上的躯干。《论语·乡党》:“必有寝衣(睡觉一定有小被),长一身有半 (长度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③指头以下的部分。《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 (佩带长剑啊,胳膊夹着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即使头身分离啊,心不戒悔)。”
②由“躯体”引申为“胎”、“身孕”。名词。《诗·大雅·大明》:“大任有身(大任不久怀了孕),生此文王 (生下文王这个人)。”林觉民《与妻书》:“且以汝之有身也(再说因你有孕了),更恐不胜悲 (更恐怕会引起你无限的悲伤)。”现发展为双音词:身孕。
③由“躯体”又引申为“生命”。名词。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老夫巳矣 (我是完了),汝复轻身而昧大义 (你又不顾自己生命而作无谓牺牲,看不见自己身上的重大职责),天下事谁可支持者 (天下大事靠谁来支撑呢)?”现如:以身试法;以身殉职。
④由“生命”引申为“毕生”、“一辈子”。名词。《史记·李将军列传》:“终广之身(李广这一生),为二千石四十余年 (总共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吏)。”
⑤由“躯体”又引申为“自身”、“自己”。代词。《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兔子不可能再得到),而身为宋国笑 (而自己却被宋国人笑话)。”现如:以身作则。
⑥由“自己”引申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飞据水断桥(张飞占据河道,断了桥),瞋目横矛曰(怒目横矛道):‘身是张翼德也(我是张翼德),可来共决死(可来同决死战)’。”
⑦由“自身”引申为“亲身”。副词。高攀龙《重刊采运条议序》:“事不身历(事情不亲自经历),则无真知 (就没有真知)。”现如:身临其境;身经百战。
⑧由“自己”又引申为“体验”、“实行”。动词。《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尧帝和舜帝天性好仁义); 汤武身之也(汤王和武王躬行仁义); 五霸假之也(五代霸主是假借仁义谋私)。”
⑨由“自己”又引申指“身份”、“地位”。名词。《论语·微子》:“子曰(孔子说):‘不降其志(不动摇自己意志),不辱其身(不辱没自己身份)’。”现如:身败名裂。
⑩由“躯体”引申为人所具有的“品德”、“才能”。名词。《史记·信陵君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我几十年来注意自己品德节操的修养,使自己的行为洁净高尚)。”
⑪由“躯体”又引申指“物体的主干或主体部分”。名词。《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枞树,叶子像松叶,主干像柏树);桧,柏叶松身(桧树,叶子像柏树叶,主干像松树)。”现如:机身;车身;船身;树身;河身。
⑫由“躯体”又引申作量词。法显《佛国记》:“夹道两边作菩萨五百身。”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