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形义

伐  甲骨文;金文;小篆

【字形及本义】

甲骨文像手执戈砍断人颈之形。金文和小篆由甲骨文变化而来。《说文》:“伐,击也。从人持戈。”“伐”的本义是“杀”。

【字义演释】

①杀、击杀。动词。《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小畜人室(小畜跑到室内来),室人以投梃伐杀之(室人用投棍棒来击杀它)。”

②由“杀”引申为“砍伐”。动词。《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叮叮𪠽𪠽地砍伐檀树啊),寘之河之干兮(把砍下的檀树放在河岸上)。”现如:伐木工人;采伐木材。

③由“砍伐”引申为“开凿”。动词。韩愈《汴州东西水门记》:“乃伐山石(于是开凿山石),刻之日月 (在上面刻上日、月)。”

④由“砍伐”又引申为“敲打”。动词。高适《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敲锣打鼓下揄关)。”《诗·小雅·采芑》:“伐鼓渊渊(行军击鼓声冬冬)。”

⑤由“杀”引申为“除去”。动词。苏轼《儒者可与守成论》:“譬之药石(譬如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 (可用来除去疾病而不能用来养生)。”

⑥由“杀”又引申为“讨伐”、“进攻” (古代的“伐”是中性词。“征”只用于上攻下,也就是天子进攻诸侯,有道的进攻无道的。“伐”用于诸侯国之间,不是上对下,也不限于有道对无道。不过起兵的一方,总得有个理由,而且进军的时候还必须有钟鼓,以表示自己的行动是公开的,否则不叫“伐”,而叫“袭”。后来经常是“征伐”、“讨伐”连用,所以也就逐渐用于褒义了)。动词。《左传·僖公四年》:“蔡溃(蔡国被打败了),遂伐楚(于是又讨伐楚国)。”现如:北伐战争。

⑦由“讨伐”引申为“声讨”。如:口诛笔伐(指用言论文字对坏人坏事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声讨)。

⑧由“讨伐”又引申为“打破”、“挫败”。动词。《孙子·谋攻》:“故上兵伐谋(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人的计谋),其次伐交 (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活动),再次伐兵(再其次是打败敌人的军事力量)。”

⑨“讨伐”含有“胜利有功”意,由此引申为“功劳”。名词。《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且旌君伐(并且表彰你的功劳)。”

⑩由“功劳”引申为“夸耀”。动词。《论语·公冶长》:“愿无伐善(愿意不夸耀自己的优点),无施劳(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庄子·山水》:“自伐者无功(自我夸耀的没有功劳)。”

⑨借指星名。参宿中的三颗小星。名词。《论衡·遭虎》:“参伐以冬出(参星伐星在冬天出现),心尾以夏见(心星尾星在夏天出现)。”

【字义发展图示】

随便看

 

汉字字形字义大全集共收录1228个汉字字形字义解释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