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yī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甲骨文左边是“人”,右边是“尹”。合起来作“伊”,指水名。金文和小篆与甲骨文相似。《说文》:“伊,殷圣人阿衡,尹治天下者。从人,从尹。”林义光《文源》:“一人之名无专制字之理。伊尹生于伊川空桑,本以依水为姓。伊为姓,故从人,犹姬姜之字从女也。”“伊”的本义是“水名”,指“伊水”。
【字义演释】
①水名。依水。在今河南省西部。名词。《书·禹贡》:“荆河惟豫州(荆山、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伊水、瀍水和涧水都已流入洛水,又流入黄河)。”
②借作判断词。常与“匪”连用,相当于“却是”、“即是”。连词。《诗·小雅·蓼莪》:“蓼蓼者莪(莪菜长得大又好),匪莪伊蒿(那不是莪而是蒿)。”
③借作代词。①表示近指。相当于“这”、“此”。《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我所想念的那人),在水一方(正在河水那一方)。”《汉书·扬雄传》:“伊年暮春(这年暮春时节)。”②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他”。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人瘦了,衣带也逐渐宽松了,但自始至终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想念他自己消瘦得脸色憔悴)。”③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佚名《马陵道》第三折:“我这里吐胆倾心说与伊(你),难道你不解其中意。”
④虚化作连词、语气词、助词。相当于“于是”;“维”或不译。旧作助词的,如:新年伊始;上任伊始。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