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shān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甲骨文和金文像三座山峰并立。小篆将三个实心山峰简化成了单线,但中间那座山的底部仍保留了山坡形。《说文》:“山,宣也。宣气𢿱,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山”的本义指“大山”。
【字义演释】
①大山。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名词。《书·旅獒》:“为山九仞(筑九仞高的大山),功亏一篑(工作未完只在于一筐土)。”现如:深山;高山。
②由“大山”引申特指五岳。名词。《国语·周语中》:“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划定王都周围方圆千里的地方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供奉天帝、五岳、河海、百神的祭祀)。”
③因“山”系地面的隆起部分,所以又引申为“坟墓”。名词。《水经注·渭水》:“秦名天子冢曰山 (秦代称天子的坟叫山),汉曰陵(汉代叫陵),故通曰山陵矣 (所以通称山陵)。”
④由“大山”又引申为“像山的(东西)”。形容词。《新唐书·藩镇宣武彰义泽路·吴少阳传》:“无济者,其长子也(元济是他的长子),山首燕颔(头长得像山一样,下巴颏长得像燕一样),垂颐(垂着腮),鼻长六寸(鼻长有六寸)。”现如:山墙(房屋两头的墙)。
⑤由“大山”又引申为“大”、“巨大”。形容词。《红楼梦》第六十七回:“碰的头山 (巨) 响。”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