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 huāng 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金文上面是两株“草”,指杂草丛生;下面是“巟”,指水川茫茫,一望无际。合起来,表示水淹后杂草丛生的荒芜景象。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说文》:“荒,芜也。从艸,巟声。一曰草淹(掩)地也。”“荒”的本义是“荒芜”。
【字义演释】
①荒芜。田地生草,无人耕种。形容词。《韩非子·解老》:“狱讼繁(诉讼案件繁多),则田荒(那么农田就会荒芜);田荒(农田荒芜了),则府仓虚(那么金库粮仓就会空虚)。”现如:荒地。
②由“荒芜”引申指“荒地”。名词。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父亲在耕犂原野上的田),子㔉山下荒(儿子在山下开垦荒地)。”现如:垦荒;开荒。
③由“荒芜”又引申指“凶年”、“收成不好”。名词或形容词。《韩诗外传》卷八:“三谷不升谓之馑(三谷没有收成叫做饥馑),四谷不升谓之荒(四谷没有收成叫做凶年)。”《旧唐书·黄巢传》:“乾符中(唐僖宗的乾符年间),仍岁凶荒(连年收成不好)。”现如:防荒;备荒;灾荒;荒年。
④由“收成不好”引申为“虚”、“空”。形容词。《诗·大雅·桑柔》:“哀恫中国(真可哀痛我中国),具赘卒荒(都属兵役家家空)。”现引申指“严重缺乏”。如:煤荒;房荒;师资荒。
⑤因“虚”、“空”含有“不实在”意,所以又引申为“不合情理的”。形容词。郎瑛《七修类稿·义礼类·荒亲》:“吾杭有荒亲之礼(我们杭地有不合情理的成婚之礼),询之四方皆同(一问四方都一样)。”现如:荒谬;荒诞。
⑥由“不合情理的”引申为“沉溺”、“迷恋”、“荒唐”。动词或形容词。《书·五子之歌》:“内作色荒(可你在内迷恋女色),外作禽荒(在外迷恋游猎)。”《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行乐不要太荒唐),良士瞿瞿(好人收敛才算好)。”现如:荒淫。
⑦由“荒芜”又引申为“荒废”、“弃置”、“忽视”。动词。《书·盘庚中》:“明听朕言(你们要听清楚我的话),无荒失朕命(不要忽视我的命令)。”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精通在于勤奋,学业荒废在于玩耍);行成于思(为人行事成功在于思考),毁于随(失败就在于盲目地跟着别人走)。”现如:荒废。现又引申指“废弃物”。名词。如:收荒。
⑧由“荒芜”又引申指“边远的地方”。名词。《楚辞·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我忽然回头纵目远望啊),将往观乎四荒(我将游观四面遥远的地方)。”现引申为“偏僻”、“冷落”。形容词。如:荒村;荒郊野外;一片荒凉。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