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 shè 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金文上部的“
”像两面坡的屋顶,中间的“干”表示顶柱与横梁,下部的“口”为墙基。连起来表示房舍。小篆将“干”的第二横改成了向上弯曲的曲线,很像庙宇中的斗拱,增强了房屋的结实程度。《说文》:“舍,市居曰舍。”“舍”的本义指“房屋”。
【字义演释】
①房屋、房舍。名词。《吕氏春秋·察今》:“溺死者千有余人(被水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军惊而坏都舍(军士惊号之声把房舍都震坏了)。”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那里土地平坦广阔),屋舍俨然(房屋排列整齐)。”现如:旅舍;宿舍。
②由“房屋”引申为“客舍”。名词。《庄子·说剑》:“王曰(赵王说):‘夫子休就舍待命(先王暂回客舍休息等待通知),令设戏请夫子(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③由“房舍”又引申为“住宿”。动词。《左传·宣公二年》:“宣子田于首山(宣子在首山打猎),舍于翳桑(住宿在翳桑)。”
④由“住宿”引申为“休息”。动词。《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孔子站在河边上说),‘逝者如斯乎(消逝的时光就像流水一样呀)! 不舍昼夜(日夜不息地流去)’。”
⑤由“住宿”又引申为“安置”。动词。《战国策·魏策二》:“王不如舍需于侧(大王不如安置田需在您的身边),以稽二人者之所为(以考查这两个人的所作所为)。”
⑥由“住宿”又引申指“军队住一宿”叫“舍”。名词。《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凡是军队在外,住一夜叫舍),再宿为信(住两夜叫信),过信为次(超过两夜叫次)。”
⑦因“房舍”是有数量的,所以又引申作量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退三舍避之(退九十里躲避他们),所以报也(就是作为报答)。”现如:退避三舍。
⑧借作“舍弃”。后作“捨”,简化为“舍”。读作shě。动词。《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孟子说):‘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期望得到的);熊掌,亦我所欲也(熊掌也是我期望得到的)。二者不可得兼(在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便舍弃鱼而要熊掌)’。”现如:舍己为人;舍近求远;四舍五入。
⑨由“舍弃”引申为“释放”。动词。《孟子·梁惠王上》:“王曰(齐宣王说):‘舍之(放了它吧)!吾不忍其觳觫(我不忍看它那哆嗦可怜的样子)’。”
⑩由“释放”引申为“离开”。动词。《世说新语·方正》:“斯人乃妇女(你这个人怎么和女人一样),与人别唯啼泣(离别时只知道哭泣),便舍去(于是先走了)。”
⑪由“舍弃”又引申“施舍”。动词。《京本小说·错斩崔宁》:“将这一半家私舍(施舍)入尼姑庵中。”现发展为双音词:施舍。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