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 diān 顛;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金文左边是“真”,表声;右边是“页”,即“头”,这里指头顶。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说文》:“颠,顶也。从页,真声。”“颠”的本义是“头顶”。
【字义演释】
①头顶。名词。《墨子·修身》:“畅之四支,接之肌肤(这种修养贯彻于全身),华发隳颠(一直到头发花白、秃顶),而犹弗舍者(而还坚持修身不停的),其唯圣人乎(大概只有圣人吧)!”现如:华颠(头顶上黑发白发相杂)。
②由“头顶”引申泛指“物体顶部”。名词。《史记·孝武本记》:“东上泰山(东上泰山),山之草木叶未生(山上花草树木不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于是叫人立碑于泰山顶上)。”陶潜《归田园居》:“狗吠深巷中(狗吠声从深巷中传出),鸡鸣桑树颠(鸡啼鸣在桑树颠上)。”现如:山颠;塔颠;树颠。
③由“头顶”又引申指“马的额头”。名词。《诗·秦风·车邻》:“有车邻邻(有车行时声辚辚),有马白颠(有匹马儿额头白花纹)。”
④由“头顶”又引申为“始”、“本”。名词。王世祯《西城别墅记》:“聊书其颠委以为之记(略写其始末以作成这篇“西城别墅记”)。”现作“始”。如:颠末。
⑤由“头顶”又引申为“坠落”、“陨落”。动词。《左传·隐公十一年》:“子都自下射之(子都从下边用箭射他),颠(颍考叔摔了下来)。”《楚辞·离骚》:“日康娱而自忘兮(天天寻欢作乐忘掉自身啊),厥首用夫颠陨(因此他的脑袋终于落地)。”
⑥由“坠落”引申为“仆倒”、“跌倒”。动词。《论语·季氏》:“危而不持(别人遇到危险你不扶持),颠而不扶(别人跌倒你不搀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那还要你们辅助干什么呢)?”现如:颠覆;颠扑不破。
⑦由“仆倒”引申为“颠倒”、“倒置”。动词。《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东方无光天没亮),颠倒衣裳(颠去倒来穿衣裳)。”《楚辞·九叹·愍命》:“今反表以为里兮(当今之世是把表作为里啊),颠裳以为衣(把裙裳倒过来作为衣)。”现如:颠倒黑白;颠倒是非;颠来倒去。
⑧由“仆倒”又引申为“颠簸”。动词。《红楼梦》第七十八回:“骑马颠(颠簸)了,骨头痛。”现如:山路不平,车颠得厉害。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