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cháo 淖;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金文右边或左边是“水”;另一边上、下是“草”,中间是“日”。合起来,表示太阳从草丛里升起的时候的水,即潮水。《集韵·宵韵》:“𣶃,隶作潮。”隶变时,“𣶃”繁化作“潮”。“潮”的本义指“潮水”。
【字义演释】
①潮水。海水因受太阳和月亮的引力而定时涨落的现象。名词。庾信《奉和浚池初成清晨临汛》:“猿啸风还急(猿猴啸叫的时候风还吹得很急),鸡鸣潮即来(公鸡啼鸣的时候潮汛也就开始了)。”现如:潮汛;潮汐;涨潮;落潮。
②由“潮水”引申为“海水的涨落”。动词。枚乘《七发》:“江水逆流(长江水倒流),海水上潮(海水往上涨)。”
③由“海水的涨落”引申为“(两颊)泛起”。动词。《红楼梦》第一百零九回:“那五儿早已羞得两颊红潮(泛起),又不敢大声说话。”现如:两颊潮红。
④因“潮汐”是一昼夜发生一次,所以由“海水的涨落”又引申指“一昼夜”。名词。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自明州定海县招宝山泛海东行(从明州定海县招宝山航海向东行驶),两潮至昌国县(两昼夜就到了昌国县)。”
⑤由“潮水”又引申比喻“像潮水那样汹涌起伏的”。名词。如:风潮;工潮;怒潮;思潮;心潮。
⑥由“潮水”又引申为“湿”、“潮湿”。形容词。《红楼梦》第三十五回:“大清早起,在这个潮(潮湿的)地上站了半日,也该回去歇歇了。”老舍《骆驼祥子》三:“他的头有些发晕,身上潮(湿),渌渌的难过。”现作“湿”。如:潮气;受潮了;阴天返潮。
⑦借指“成色或技术低劣”。形容词。《红楼梦》第一百零五回:“潮(成色低劣的)银七千两。淡金一百五十二两。”现指“技术低劣”。如:他的手艺很潮。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