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 zūn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甲骨文、金文和篆文都像双手高举着一个酒坛。后人加“木”作“樽”,加“缶”作“罇”。《说文》:“尊,酒器也。从酋,廾以奉之。”段玉裁注:“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自专用为尊卑字,而别制罇、樽为酒尊字矣。”“尊”的本义是“酒器”。
【字义演释】
①酒尊,盛酒容器(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樽”或“罇”)。名词。《国语·周语》:“出其尊彝(把他的尊彝拿出来。尊、彝:都是酒器)。”陶潜《归去来辞》:“携幼入室(牵着幼子走进家门),有酒盈罇(家里准备的酒盛满了酒罇)。”
②由“酒器”引申为“置酒”、“盛酒”。动词。《仪礼·士冠礼》:“侧尊一甒醴(特地置办一甒甜酒。甒,wǔ。瓦制酒器)。”
③因“尊”用双手捧着,所以引申为“敬重”、“推崇”。动词。《论语·尧曰》:“尊五美(推崇五种美德),屏四恶(排除四种恶政),斯可以从政矣(这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史记·蒙恬列传》:“始皇尊宠蒙氏(秦始皇非常尊重蒙氏)。”现作“敬重”。如:尊师爱生;尊老爱幼。又发展为双音词“尊重”。如:你不尊重别人,别人怎会尊重你?他受到大家的尊重。
④由“推崇”引申为“尊奉”、“拥戴”。动词。《史记·李斯列传》:“竟并天下(终于统一天下),尊王为皇帝(尊奉王作皇帝)。”《儒林外史》第二回:“顾老相公亲自奉他三杯,尊在首席。”
⑤由“尊奉”引申为“重视”。动词。《左传·昭公五年》:“尊地也(重视地呀)。”
⑥由“推崇”引申为“高”、“高出”。形容词。《易·系辞上》:“天尊地卑(天高地低)。”
⑦由“高”引申为“尊贵”、“高贵”、“地位高”。跟“卑”相对。形容词。《孟子·梁惠王下》:“国君进贤(国君选用贤德的人),如不得已(假如不能这样做的话),将使卑踰尊(就要使卑贱的超过尊贵的),疏踰戚(疏远的超过亲近的)。”《战国策·赵策四》:“位尊而无功(地位高但是没有贡献),奉厚而无劳(俸禄优厚,但是没有辛劳)。”今常“尊卑”连用。如:要懂得尊卑贵贱;要有尊卑长幼之分。
⑧由“尊贵”引申作敬辞。①用于对帝王、官吏的称呼。《礼记·丧服四制》:“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用对待父亲的礼来对待君主,并且保持同样敬意),贵贵尊尊(敬重高贵,尊崇天子)。义之大者也(这是义理中的重要方面)。”《三国志·蜀书·秦宓传》:“与州尊相见(和州官相见)。”《儒林外史》第一回:“县尊是壬午举人。”②用于对长辈的称呼。《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将来名登两榜,少不得封诰乃尊。”③对一般人的尊称。《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两个姑娘今年尊庚?”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