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 xīng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甲骨文像夜空中繁多的星星。金文变作“晶”,下加“生”。小篆由金文简化而来。《说文》:“曐,万物之精。上为列星。”“星”的本义指“星星”。
【字义演释】
①星星。宇宙间能发光或反射光的天体。分恒星(如太阳)、行星(如地球)、卫星(如月球)、彗星、流星。一般指夜空闪亮的天体。名词。《荀子·天论》:“列星随旋(众星星相随旋转),日月递照(日月交替着照耀)。”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乌鹊南飞(乌鹊向南飞去)。”现如:星球;星座;星罗棋布。
②由“星星”引申为“星宿”、“星座”。名词。《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
③由“星星”引申为“天文”,即星体明、暗、薄、蚀等现象。古时多指以星象推算吉凶的方术。名词。司马迁《报任安书》:“文史星历(掌管文史和天文历算的太史令),近乎卜祝之间(接近卜官和祭祀时唱赞辞的人)。”
④用肉眼看,星星在天空中是细小的,由此引申为“细碎的小颗粒”。名词。如:火星儿;唾沫星子。又与“一”连用,作量词。峻青《黎明的河边》:“辽阔的平原上,没有一星灯光”。
⑤由“小颗粒”引申指“戥、秤等衡器上记斤、两、钱的标志点”。名词。唐拾得《诗·银星钉称衡》:“银星钉称衡,绿丝作称纽。买人推向前,卖人推向后。”又引申作量词。指“两”以下的单位。如银子一钱为一星。
⑥由“发光的天体”引申指“星状物”。多指细碎、细小或闪亮的东西。名词。如:红星;汗星;海星;火冒金星。
⑦由“星星”引申喻指“某种特出的,有特殊作用或才能的人。”名词。如:救星;灾星;歌星;寿星;影星。他是一位足球明星。
⑧星星繁多而散布,因而引申出“多”、“散”的意义来。形容词。《文选·张协〈七命〉》:“浮蚁星沸(浮蚁多乱)。”《南齐书·州郡志上》:“十家五落(十家五家),各自星处(各自散居)。”
⑨由“星星”引申指“像流星那样疾速”。形容词。司马相如《子虚赋》:“星流霆击(像流星那样疾速流过像雷霆轰击那样猛烈)。”
⑩星星是明亮的,因而又引申喻指“白”。形容词。欧阳修《秋声赋》:“渥然丹者为槁木(容貌由红润变得衰老),黟(yī)然黑者为星星(头发由乌黑变为花白)。”
⑪星星在夜间才出现,所以又引申为“夜”。名词。黄元吉《流星马》第一折:“到那里马得能在手(到那里,马要一到手),则要你不分个星昼(就要你,不分黑夜白天急奔驰)。”现如:星夜前往。
⑫星星的出现一般在晴朗的夜间,因而又引申为“(雨止)星出”、“晴”。动词。《韩非子·说林下》:“荆伐陈(荆国攻打陈国),吴救之(吴国去救援),军间三十里(两军相隔三十里),雨十日(雨下了十天),夜(晚上),星(雨止星出)。”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