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 cháng 嘗;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金文上部是“尚”,表声;下面是“旨”,本指味美,这里指“辨别滋味”。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说文》:“尝,口味之也。从旨,尚声。”“尝”的本义是“辨别滋味”。
【字义演释】
①辨别滋味。后作“”,现简化为“尝”。动词。《诗·小雅·甫田》:“攘其左右(先让左右共享受),尝其旨否(尝尝酒肴香与否)?”《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尝一块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就知道一锅肉的味道是否调和)。”现如:品尝;尝一尝;尝咸淡。
②由“辨别滋味”引申为“吃”。动词。《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小人有母亲),皆尝小人之食矣(小人的食物都已吃过),未尝君之羹(但没有吃过君王的肉汤),请以遗之(请求让我带回去给她)。”
③由“辨别滋味”又引申为“试”、“试探”。动词。《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诸侯正和晋国和睦),臣请尝之(下臣请求试探一下),若何(怎么样)?”《孟子·梁惠王上》:“我虽不敏(我虽然不聪明),请尝试之(但还是不妨试试看)。”
④由“试探”引申为“经历”、“经受”。动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全经历过了)。”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使他万一遭灾时来尝(经受)加倍的苦痛。”现作“经历”。如:备尝艰苦。
⑤虚化作副词。相当于“曾经”、“经常”。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