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shí sì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甲骨文和金文下边像一豆形容器,里面装着食物,上边A像器盖。小篆下面讹变作“皂”。《甲骨文字典》:“像簋上有盖之形,乃日用饔飧之具,以盛食物,故引申为凡食之称。”“食”的本义是“食具”。
【字义演释】
①本义消亡。引申为“粮食”。名词。《论语·颜渊》:“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备充足),民信之矣(老百姓对政府也就信赖了)。”曹操《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使国家安定的方法),在于强兵足食(在于有强大的兵力和充足的粮食)。”现如:面食;零食;丰衣足食等。
②由“粮食”引申为“吃”。动词。《礼记·大学》:“食而不知其味(吃饭却不知道它的味道)。”《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君子吃不要求饱),居无求安(居住不要求舒适)。”
③由“吃”引申为一顿饭的“顿”。量词。韩愈《马说》:“马之千里者(马里头能跑千里远的),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粮食)。”《聊斋志异·促织》:“食顷(约吃顿饭工夫),帘动(帘子掀动),片纸抛落(一张纸片抛了出来)。”
④由“粮食”引申为“俸禄”。名词。《论语·卫灵公》:“事君(对待国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认真工作,而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⑤由“俸禄”引申为“供养”。读作sì。动词。(用作使动时,可译为“给……吃”、“使……吃”)。《商君书·农战》:“先实公仓(先充实国家的仓库),收余以食亲(把交公后剩余的粮食拿来供养父母)。”《论语·微子》:“止子路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杀鸡做饭给子路吃)。”《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孟尝君身边办事的人因为孟尝君轻视冯谖),食以草具(就拿粗劣的饭菜给冯谖吃)。”
⑥由“供养”引申为“喂”、“喂养”。通“饲”,读sì。动词。韩愈《马说》:“食马者(喂马的人),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知道它有千里的才能而喂着它)。”柳宗元《捕蛇者说》:“谨食之(我用心地喂养它),时而献焉(到时候把它缴上去)。”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