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 shè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甲骨文像箭在弦上,准备发射之形。金文初与甲骨文同,后加“又(手)”,像手引弦待发之状,这就使该字从象形转化为会意了。小篆将“弓”讹作“身”。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射,为篆文,则䠶为古文矣……是䠶从弓从矢,或从弓从矢从又,像张弓注矢而射。此从身,乃弓形之讹”。“射”的本义是“射箭”。
【字义演释】
①射箭、放箭。动词。《史记·李将军列传》:“用善骑射(因为精于骑马射箭),杀首虏多(斩杀敌人首级很多),作汉中郎(后作了汉中郎)。”杜甫《前出塞·其六》:“射人先射马(用箭射敌人先要射马),擒贼先擒王(擒捉敌人先要擒捉敌人的首领)。”现引申指“用推力、弹力送出子弹”。如:射击;用机枪扫射;高射炮等。
②由“放箭”引申为“射礼(周礼的一种)。”名词。《论语·八佾》:“君子无所争(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必也射乎(如果有所争,一定是射礼)!”
③由“射礼”,引申指“古代六艺之一”。有关弓箭制作规范和使用技能的训练。名词。《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三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家世世受射(李广家世世代代受过弓箭制作规范和使用技能的训练)。”
①由“放箭”引申为“放箭的人”。名词。《孟子·尽心上》:“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后羿不因为新学不灵巧的放箭的人而改变他弓弩张开的程度)。”
⑤由“放箭”又引申为“射宫(习射与试士之所)。”名词。《礼记·燕义》:“秋合诸射(秋季就聚合在射宫)。”
⑥取“像射箭一样迅速放出”意,引申为“照射”、“喷射”。动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光由隙中下射(光从缝隙中向下照射),宛如钩月(仿佛像弯月一样)。”现引申指“放光和热”。如:反射;折射;光芒四射。又指“液体受到压力迅速流出”。如:喷射;注射。
⑦取“射箭”的“射获物”意,引申为“追求”、“逐取”、“攫取”。动词。《新唐书·食货志四》:“盐价益贵(盐价越贵),商人乘时射利(商人趁机会追求财利)。”
⑧古人以射箭中与不中来衡量输赢,因而又引申为“比赛”、“赌博”。动词。《列子·说符》:“博者射(博棋的人在进行比赛)。”《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田忌信然之(田忌相信孙膑的办法好),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就同国王和众公子以千金作为竞赛打赌)。”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