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形义

沈 chén 沉;甲骨文;金文;小篆

【字形及本义】

甲骨文像河水中间有牛头或羊头形,表示沉牛、羊于河以祭河神。金文和小篆像把颈上束“钳”之人沉水以祭河神。《甲骨文字典》:“释义”:“祭名,沉牛羊之祭也。”“祭”的本义是“祭名”。因“沈”字兼指地名和姓,后来就另造一个“沉”字表示“沈”的各义项,“沈”就专指地名和姓了。

【字义演释】

①祭名。古代祭水神时向水中投没祭品。动词。《淮南子·说山》:“髡屯犁牛(毛色驳杂,体态丑陋的母牛),既𤛛以犐(既没有犄角,又是秃尾巴),决鼻而羁(穿上鼻子羁绊着它),生子而牺(等它产下牛犊拿去作牺牲),尸祝齐戒(尸祝斋戒以后),以沈诸河(把牛犊投进黄河里祭水神)。”

②由“祭名”引申为“沉没”。人或物没入水中。动词。《诗·小雅·菁菁者莪》:“汎汎杨舟(杨木船儿水中游),载沈载浮(有时沉来有时浮)。”现如:船沉了。

③由“沉没”引申为“降落”。动词。沈起凤《三姝媚》:“斜月初沈(斜月开始降落),秋正在晓天新雁(秋正处在新雁到达的朝日)。”现如:地基下沉。

④由“降落”引申为“沉沦”、“沦落”。动词。左思《史诗八首》之二:“世胄蹑高位(世宦子弟蹑居高官),英俊沈下僚(英俊有才之士却沦作低级下僚)。”

⑤由“沦落”引申为“低下”。动词。陈残云《香飘四季》第四章:“他……看一看横在河上的石桥上的行人,又沉(低) 下头来,悠然地联系到自己的村子。”

⑥由“沉没”又引申为“潜伏”、“隐藏”。动词。《国语·周语下》:“气不沈滞(地气不潜伏停滞),而亦不散越(而且也不会散漫扩远)。”

⑦由“潜伏”引申为“止息”、“停滞”。动词。《国语·周语下》:“为之六间 (确定六吕,在阳律之间,称六间),以扬沈伏(用以扬弃停滞潜伏之气),而黜散越也(而驱除不和谐)。”

⑧由“止息”引申为“消失”、“灭亡”。动词。《西游记》第八十八回:“众鸟高栖万籁沈(众鸟高栖,万种声音都消失了),诗人下榻罢哦吟 (诗人也下榻入睡不再哦咏了)。”

⑨由“潜伏”又引申指“脉搏隐伏”。中医学脉象之一。名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尺寸(按着尺、寸部位),观浮沈滑(观看脉象的浮、沉、滑、),而知病所生以治(从而知道病从何而生,再加以治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脉法曰(脉法讲):“沈之而大坚(脉象沉而且大、有力),浮之而大紧者(脉象浮而且大又快的),病主在肾(主要在肾脏有毛病)。”

⑩因“潜伏”是在暗处,所以又引申为“阴”、“暗”。形容词。王安石《次韵张子野秋中久雨晚晴》:“天沈四山黑(天阴四山黑)。”

⑪由“沉没”又引申为“深”。形容词。曹植《吁嗟篇》:“自谓终天路(自谓天路尽),忽然下沈泉 (忽然落深泉)。”现指“程度深”。如:沉思;沉醉。

⑫由“深”引申为“分量重”。形容词。《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沈(重) 甸甸地不伏手。”现如:沉重;铁比木头沉。

⑬由“深”又引申为“久”、“时间长”。形容词。《吕氏春秋·季春纪》:“行秋令(如果出现秋天的时令),则天多沈阴 (天就常长时间阴霾),淫雨早降(绵绵细雨也会早来)。”

⑭由“深”又引申为“幽隐”、“深沉”。形容词。《论衡·书虚》:“夫幽冥之实尚可知(其实,背地里的事情尚且能知道),沈隐之情尚可定(深沉隐晦的实情尚且可以判定)。”

⑮由“沉没”又引申为“沉溺”、“迷恋”。动词。《书·微子》:“我祖厎遂陈于上(我们的祖先成汤制定了常法在先),我用沈酗于酒(而纣王沉溺在酒中),用乱败厥德于下(因淫乱而败坏成汤的美德在后)。”

【字义发展图示】

随便看

 

汉字字形字义大全集共收录1228个汉字字形字义解释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7: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