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 wú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甲骨文、金文“毋”与 “母”为同一个字。小篆将“母”字的两点变成一横画,作为指事字的标志,以有别于“母”。容庚《金文编》:“毋与母为一字。”《说文》:“毋,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这是说,“毋”字从女,内有一画,像有人奸之,故禁止令勿奸。“毋”的本义是“不要”。
【字义演释】
①不要。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左传·襄公十五年》:“大毋侵小(大国不要侵犯小国)。”《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面对财物不要随便取得),临难毋苟免(面对灾难不要随便逃脱)。”现如:宁缺毋滥。
②由“不要”引申为“不”。副词。表示否定。《论语·子罕》:“子绝四(孔子根除了四种毛病),毋意(不凭空揣测),毋必(不全部肯定),毋固 (不拘泥固执),毋我(不自以为是)。”
③由“不要”又引申为“没有”。同“无”。与“有”相对。动词。《史记·酷吏列传》:“为吏以来(〔赵禹〕任官以后),舍毋食客(家中没有食客)。”
④由“没有”引申为“没有谁”或“没有人”。代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察宗室诸窦(皇上考察自己家族和窦姓诸人),毋如窦婴贤(没有谁比得上窦婴贤能)。”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