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fēng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甲骨文左下部是地面上有一堆土,土堆上有一树苗;右上侧是一只手(寸)。合起来,像手拿树苗往土堆上栽树的形状。金文将右上方的“手”变成伸着两臂面朝左侧立的“人”,像人用双手栽树的样子。小篆右部变为“寸”(手)。《汉语大字典》:“甲、金文像植树土堆之形。”“封”的本义是“在土上培育树木”。
【字义演释】
①在土上培育树木。动词。《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宿岂敢不栽种培育此树),以无忘《角弓》(以不忘记《角弓》)。”
②由“在土上培育树木”引申为“在花木根部培土”。动词。白居易《养竹记》:“乃芟翳荟(于是割掉繁茂的杂草),除粪壤(除去粪壤),疏其间(疏扩竹间距离),封其土(给竹根部培上土壤)。”
③由“在花木根部培土”引申为“聚土筑坟”、“埋葬”。动词。《左传·文公三年》:“遂自茅津济(秦军就从茅津渡黄河),封殽尸而还(在殽地为死亡的将士堆土筑坟,然后回国)。”
④因筑坟有将尸体封闭于土中的意思,由此又引申为“封闭”、“查封”。动词。《史记·李斯列传》:“书已封(遗诏已经封好),未授使者(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去),始皇崩(秦始皇就去世了)。”又:《秦始皇本纪》:“沛公遂入咸阳(沛公于是进入咸阳),封宫室府库(查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退出军队,驻扎在霸上)。”现如:封签;查封;封瓶口。
⑤由“封闭”引申指“包起来的或用来封装东西的纸包和纸袋”。名词。如:赏封;信封。
⑥由“封闭”又引申作量词。《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朱公不得已,只好派遣老大去),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替他写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好朋友庄先生)。”现如:一封信;一封糕;一封茶叶。
⑦由“聚土筑坟”引申指“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的盛典”。名词。《史记·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于是爬上泰山),立石(树立起石碑),封(筑了土坛),祠祀(祭祀天神)。”
⑧由“在土上培育树木”又引申为“培养”、“扶持”。动词。《国语·吴语》:“今天王既封植越国(现在天王既扶植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英明远播,天下皆知)。”
⑨由“在土上培育树木”又引申指“帝王以土地、爵位、名号赐人”,“封赏”。动词。《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沛公这样劳苦功高),未有封侯之赏(大王非但没有封侯的赏赐),而听细说(反而听信小话)。”
⑩因封赏土地是有界域的,所以由“封赏”引申为“疆界”、“田界”。名词。《左传·僖公三十年》:“又欲肆其西封(又要肆意开拓它西边的疆界)。”《吕氏春秋·孟春纪》:“王布农事(王布置农业生产),命田舍东郊(命令管农田的小吏到东郊),皆修封疆(修整田界)。”
⑪由“疆界”引申为“界限”、“界线”。名词。《庄子·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所谓真理从不曾有过界线),言未始有常(言论也不曾有过定准)。”
⑫由“在土上培育树木”又引申为“大”、“高”。形容词。《诗·周颂·烈文》:“无封靡于尔邦(莫造大罪在你邦),维王其崇之(否则文王另立它)。”《汉书·武帝纪》:“登封泰山(登高泰山),降坐明堂(下坐明堂)。”
⑬由“高”引申为“厚”、“富厚”。形容词。《国语·楚语上》:“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这等于是搜刮民财来使自己富厚而使老百姓贫穷),胡美之为(有什么美的)?”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