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 qǐn 寑;寢;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甲骨文和金文的外部表示房子,里面像手拿扫帚形。连起来手拿扫帚打扫房屋,用以表示这是睡觉的住房。小篆屋下左边加“人”。《说文》:“寑,卧也,从宀,㑴声。”《玉篇·宀部》:“寑,卧也。或作寢”。“寝”的本义是“卧室”。
【字义演释】
①寝室、卧室,睡觉的住房。名词。《左传·宣公二年》:“晨往(清早赶去),寝门辟矣(只见卧室的门已经敞开)。”《聊斋志异·画皮》:“及以蝇拂授生(于是拿道士所持的驱纹绳的掸子送给书生),令挂寝门(叫他挂在寝室门口)。”现如:寝室。
②由“卧室”引申为“躺着”、“休息”、“睡觉”。动词。《论语·乡党》:“食不语(进食时不说话),寝不言(睡觉时不说话)。”《国语·晋语》:“归寝不寐(回去躺着休息,没有睡着)。”现如:废寝忘食。
③由“躺着”引申为“横卧的”。形容词。《荀子·解蔽》:“见寝石(看见横卧的石头),以为伏虎也(认为是伏着的老虎)。”
④由“躺着”又引申指“卧病”。动词。《后汉书·宋均传》:“均常寝病(宋均经常生病卧床不起)。”
⑤由“睡觉”又引申为“停息”、“停止”。动词。王褒《四子讲德论》:“秦人寝兵(秦国人停止了战争)。”
⑥由“停息”引申为“扣住不发”。动词。《梁书·丘迟传》:“为有司所纠(被有司检举),高祖爱其才(高祖因爱惜他的才能),寝其奏(扣住了有司的奏本没有批发)。”
⑦由“扣住不发”引申为“伏”、“隐藏”。动词。《论衡·佚文》:“寝藏墙壁之中(隐藏在墙壁之中)。”
⑧由“卧室”引申指“君王的宫室”。名词。《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公薨于路寝(庄公死于路宫)。路寝者何(什么叫路宫)?正寝也(就是正宫)。”
⑨由“宫室”引申为“帝王陵园中的正殿”。名词。《三国演义》第六回:“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
⑩“寝”的初文是手拿扫帚打扫房屋,有不清洁、脏丑的意思,后来引申指“相貌丑陋”。形容词。魏禧《大铁锥传》:“时座上有健啖客(当时席上有个饭量大的客人),貌甚寝(相貌很丑陋)。”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