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shí 時;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字形及本义】甲骨文上面是“止”,即“脚”,表示行动;中间一横表示“地”;下面是“日”。合起来,太阳未出地面就行动,表示珍惜时光。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小篆变成左“日”右 “寺”的形声字。现简化为“时”,正合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原始意。《说文》:“从日,寺声。”“时”的本义是“时光”。
【字义演释】
①时光、光阴、岁月。名词。《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趁现在年轻大有作为啊),时亦犹其未央 (施展才能还有大好时光)。”《吕氏春秋·首时》:“天不再与 (天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时不久留 (光阴不会久留)。”
②由“光阴”引申指“时间的一段”。名词。①时代。《楚辞·离骚》:“固时俗之流从兮(本来时代习俗就随波逐流啊),又孰能无变化(又还有谁能够意志坚定)?”现如:唐时;宋时。②一年中的一季。季节。《荀子·不苟》:“天不言而人推高焉 (上天不讲话,人们认为它最高),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大地不讲话,人们认为它至厚),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春夏秋冬四季不讲话,老百姓都预知节气的变化)。”现如:四时。③时辰。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儒林外史》第十回:“天生一对好夫妻,年月日时(时辰) 无一不相合。”现如:子时;丑时;寅时;卯时。④小时,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郭沫若《洪波曲》:“二十一日离开汉口后,二十三日上午十一时(小时) 到达新堤。”现如:他用三时二十分跑完全程。⑤时候。《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当今的时候),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我只凭感觉跟它接触,却不用眼睛细看)。”现如:平时;忙时;盛极一时。⑥点。如:八时上班;十二时下课。
③由“时间的一段”引申为“按时”、“及时”。副词。《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亦说乎 (不也高兴吗)?”《韩非子·说林下》:“不时筑(但他家没有及时修筑),而人果窃之(而别人果然来偷了他们家的东西)。”
④由“及时”引申为“识时务”、“合于时宜”。动词。《孟子·万章下》:“孔子(孔子),圣之时者也 (是圣人中能够识时务的人)。”《商君书·宜言》:“制度时(制度合于时宜),则国俗可化(那么国家的风俗就能变好),而民众治(而民众就会遵从制度)。”
⑤由“及时”又引申为“时机”、“时运”。名词。《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一个人喜欢做官,却屡屡错过时机),可谓知乎 (可以叫做聪明吗)?”《史记·项羽本纪》:“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不好啊,乌骓马也不跑)。”
⑥由“时机”引申为“时势”、“局势”。名词。《孟子·公孙丑下》:“以其时考之(根据目前时势来看),则可矣 (正是产生圣王贤臣的时代)。”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 (忧念时局,看见繁花烂漫,不禁使人掉泪),恨别鸟惊心(怨恨别离,听到春鸟和鸣,反而觉得伤心)。”
⑦由“时势”引申为“时俗”、“时髦”。名词。韩愈《师说》:“不拘于时( 〔李蟠〕不受时俗的限制),学于余(向我求学)。”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 (梳妆停当,低声向丈夫询问):画眉深浅入时无(画眉的深浅时髦么)?”
⑧由“时光”又引申作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书·汤誓》:“时日曷丧(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予及汝皆亡(我们愿意同你一起灭亡)。”《诗·秦风·驷》:“奉时辰牡(追逐这些牡牝兽),辰牡孔硕 (肥大野兽到处有)。”
⑨虚化作副词、语气词。相当于“经常”、“有时”; “呵”等。现作“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如:时大时小;时涨时落;天气时阴时晴。
【字义发展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