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形义

明 míng 甲骨文;金文;小篆

【字形及本义】

甲骨文左边是“月”,右边是“日”,日月相照,表示光明。金文把“日”变成了窗户形,“月”移到了右边,月光照在窗户上,仍表示光明。小篆左边变成了另一种窗户形。《说文》:“明,照也。从月,从囧。”“明”的本义是“光明”。

【字义演释】

①光明、明亮。与“昏暗”相对。名词或形容词。《易·系辞下》:“日往则月来(太阳去了就月亮来),月往则日来(月亮去了就太阳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太阳和月亮相互推移光明就产生了)。”《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天上,没有比太阳、月亮更明亮的了),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地上,没有比水火更明亮的了)。”现如:天明了;明晃晃的刺刀。

②由“明亮”引申为“照亮”、“指明”。动词。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我的脚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尚足以明也(火把也还足够用来照亮道路)。”《吕氏春秋·达郁》:“人皆知说镜之明也(人们都喜欢镜子照出自己的形象),而恶士之明己也(却厌恶贤士指明自己缺点)。”

③由“明亮”又引申为“明白”、“清楚”。形容词。《楚辞·卜居》:“物有所不足(万事万物都有不足之处),智有所不明(聪明的人也有不明白之理)。”《老子》二十四章:“自视者不明(偏执一见的人,事物总是看不明白),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是非总是辨不清楚)。”现如:说明;黑白分明;情况不明。现引申为“懂得”、“了解”。动词。如:深明大义。

④由“明白”引申为“明确”。形容词。《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关于明确修订典章制度),定律令(制定具体法令),皆以始皇起(都是从秦始皇开始做起的)。”现如:明辨是非。

⑤由“明白”又引申为“英明”、“明智”。形容词。《商君书·君臣》:“明王之治天下也(英明的君王治理天下时),缘法而治(根据法度来处理政事),按功而赏(按照功劳来进行奖赏)。”《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识别他人的人叫做智慧),自知者明(认识自己的叫做高明)。”现如:明哲保身。现引申指“能够看清事物”。如:聪明;精明;眼明手快。

⑥由“明白”又引申为“说明”、“阐明”。动词。《韩非子·难势》:“何以明其然也(用什么来说明它是这样的呢)?”《史记·屈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诗中阐明了道德的博厚崇高)。”

⑦由“明白”又引申为“修明”、“严明”。动词或形容词。《孟子·公孙丑上》:“国家闲暇(趁着国家还没有危难),及是时(抓住这个时机),明其政刑(修明国家政令法典)。”《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官法明(他那任用官吏的法令制度严明)。”

⑧由“明白”又引申为“分辨”、“区分”。动词。《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要文采鲜华),明贵贱(贵贱分明),辨等列(等级不乱),顺少长(少长有序),习威仪也(这是讲习威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子引绳墨(韩非引用法令作为规范行为的绳墨),切事情(切中事实),明是非(明察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用法极为苛刻,对人绝少施恩)。”

⑨由“明亮”又引申为“明显”。形容词。《荀子·正名》:“是非之形不明(是非界线不明显),虽守法之吏(那么即便是遵守法令的官吏),诵数之儒(学习典章的儒生),亦皆乱矣(也都被搞乱了)。”现引申为“公开”、“不隐蔽”。跟“暗”相对。如:明讲;有话明说;明码售货;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⑩因“光明”是眼睛感觉出来的,由此又引申指“视力”。名词。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左丘失去视力以后),厥有国语(才写出国语这部书)。”现如:失明;明察秋毫。

⑪借作“次”、“下一个”。专指年或日。序数词。《战国策·齐策一》:“明日(次日),徐公来(徐公来了)。”现如:明日;明年。

【字义发展图示】

随便看

 

汉字字形字义大全集共收录1228个汉字字形字义解释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0: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