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
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
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
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
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A02075
字號A02075正字 - 14 - 18 
說文釋形大徐本:,女嫁也。从止,从婦省,聲。,籀文省。(舉韋切)
段注本:,女嫁也。从止,婦省,聲。,籀文省。(舉韋切)
注音(一)ㄍㄨㄟ (二)ㄎㄨㄟˋ
漢語拼音(一)guī (二)kuì
釋義

()ㄍㄨㄟ

1.  女子出嫁。《說文解字.止部》:「歸,女嫁也。」《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宋.辛棄疾〈鵲橋仙.松岡避暑〉詞:「東家娶婦,西家歸女。」

2.  返回。如:「歸國」、「歸家」。《墨子.號令》:「傷甚者令歸治病家善養,予醫給藥。」《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歸,至於祖禰廟。

3.  交還。如:「完璧歸趙」、「物歸原主」。《史記.卷五.秦本紀》:「晉君許之,歸秦三將。《漢書.卷三.高后紀》:「何不速歸將軍印,以兵屬太尉?」

4.  依附、趨向。如:「眾望所歸」《荀子.致仕》:「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

5.  結局、歸宿。如:「歸根結底」。《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書經.蔡仲之命》:「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6.  屬於、由。如:「這事不歸我管。」《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齊政卒歸田氏。《新唐書.卷五四.食貨志四》「以鹽利皆歸度支,物無虛估。

7.  聚、合併。如:「歸類」、「總歸一句話」。《隋書.卷二八.百官志下》:「朝之眾務,總歸於臺閣。《宋史.卷九三.河渠志三》:「大河漲水,全歸故道。」

8.  旨意。《三國志.卷二五.魏書.辛毗楊阜高堂隆傳.辛毗》:「今卿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歸。」《宋史.卷三七七.列傳.王庠》:「尋師千里,究其旨歸。

9.  相同詞中,表示語義之歸類。如:「橋歸橋,路歸路,不可把兩件事混為一談。」

10.  稱讚。《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是以天下樂其政,歸其德,望之若父母,從之若流水。」《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劉表列傳.劉表》:「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

11.  姓。如明代有歸有光。《通志.卷二七.氏族略三》:「歸氏,姓也。未詳得姓之始。

()ㄎㄨㄟˋ

1.  贈送。通「饋」。《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史記.卷四.周本紀》:「晉唐叔得嘉穀,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於兵所。

2.  羞慚。通「愧」。《戰國策.秦策一》:「面目犁黑,狀有歸色。」《史記.卷四.周本紀》:「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

A02075
A02075-053
部首筆畫 丿 - 11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歸字》引〈魏臨潼造象〉。


A02075
A02075-065
部首筆畫  - 03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十八畫》引〈古今雜劇〉。


A02075
A02075-070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來部》。

《廣碑別字.十八畫.歸字》引〈魏李次等全邑百人造石像碑頌〉。


A02075
A02075-004
部首筆畫  - 08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微韻.歸字》引〈唐虞書夫子廟堂碑〉。


注音 (1)ㄍㄨㄟ (2)ㄎㄨㄟˋ
漢語拼音 (1)guī (2)kuì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歸」之異體。「歸」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止部》:「女嫁也。從止婦省,C00028聲。,籀文省。」「」字見《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微韻》引〈唐虞書夫子廟堂碑〉,以為即「歸」字,而《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則以為「」乃「歸」之古文。按:「《說文》「歸」之籀文省從「止」,與「山」形近,則「」當是「A02075-001」之形誤也;雖是誤字,然為「歸」之異體,文獻有據,故可收。

A02075-005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字鑑.平聲.微韻》。

《中文大辭典.巾部》。


A02075
A02075-058
部首筆畫  - 11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歸字》引〈隋宮人司仗程氏墓誌〉。


A02075
A02075-012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微韻.歸字》引〈孔廟置卒史碑〉。


A02075
A02075-021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平聲.微韻.字》引〈鄭固碑〉。


A02075
A02075-048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歸字》引〈漢許阿瞿畫象碑〉。


A02075
A02075-020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平聲.微韻.字》引〈張遷碑〉。


A02075
A02075-057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歸字》引〈隋梁邕墓誌〉。


A02075
A02075-006
部首筆畫  - 14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巾部》。

《中文大辭典.巾部》。


A02075
A02075-007
部首筆畫  - 14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漢孔廟置百石卒史碑〉。

《字彙補.巾部》。

《中文大辭典.巾部》。


A02075
A02075-008
部首筆畫  - 14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十八畫》引〈白袍記〉等。

《字彙.首卷.從古》。

《中文大辭典.巾部》。


A02075
A02075-060
部首筆畫  - 14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歸字》引〈明七姬墓誌〉。

《中華字海.部》。


A02075
A02075-028
部首筆畫  - 15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漢楊淮碑〉。


A02075
A02075-062
部首筆畫  - 18 - 21 
內容

〔關鍵文獻〕

《六朝別字記新編.嚴迴遠》。


A02075
A02075-041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周聖母寺造石象記〉。


A02075-009
部首筆畫  - 02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十八畫》引〈通俗小說〉等。

《海峽兩岸簡體字研究.國共先後所頒佈的簡體字簡化字異同對照一覽表》:「歸」作「」。


A02075
A02075-001
部首筆畫  - 08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敦煌俗字譜.止部.歸字》引〈中123.1166.上-8〉。


注音 (1)ㄍㄨㄟ (2)ㄎㄨㄟˋ
漢語拼音 (1)guī (2)kuì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A02075-001」為「歸」之異體。「歸」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止部》:「女嫁也。從止婦省,C00028聲。,籀文省。」「A02075-001」字見《敦煌俗字譜.止部》,《玉篇.止部》、《五經文字.止部》皆以為乃「歸」之籀文之楷定者。按:《說文》「歸」之籀文省從止,則「A02075-001」為「歸」之異體有徵,故可收。

A02075
A02075-011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微韻.歸字》引〈成陽靈臺碑〉。


A02075
A02075-019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平聲.微韻.字》引〈曹全碑〉。


A02075
A02075-013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微韻.歸字》引〈老子銘〉。


A02075
A02075-043
部首筆畫  - 14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唐四鎮節度判官崔敻墓誌〉。


A02075
A02075-049
部首筆畫  - 14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歸字》引〈晉好大王碑〉。


A02075
A02075-029
部首筆畫  - 14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晉爨寶子碑〉。


A02075
A02075-002
部首筆畫  - 14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止部》。


注音 (1)ㄍㄨㄟ (2)ㄎㄨㄟˋ
漢語拼音 (1)guī (2)kuì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歸」之異體。「歸」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止部》:「女嫁也。從止婦省,C00028聲。,籀文省。」「」字見《字彙補.止部》,曰:「與『歸』同。」《康熙字典.止部》、《增廣字學舉隅.卷二.古文字略》並同。按:「來」之篆文作「」,「帚」之篆文作「」,二者形近,俗寫傳抄或有訛亂者,此北朝乃以「追來為歸」是也(《顏氏家訓.雜藝》)。「」雖是誤字,然字書以為「歸」之異體有據,故可收。

A02075
A02075-010
部首筆畫  - 13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白部》。

《中文大辭典.白部》。


A02075
A02075-017
部首筆畫  - 13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微韻.歸字》引〈司隸校尉楊淮碑〉。


A02075
A02075-040
部首筆畫  - 08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隋騰王子楊厲墓誌〉。


A02075
A02075-003
部首筆畫  - 08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俗書刊誤.卷七.略記字始.石鼓字》。


注音 (1)ㄍㄨㄟ (2)ㄎㄨㄟˋ
漢語拼音 (1)guī (2)kuì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A02075-003」為「歸」之異體。「歸」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止部》:「女嫁也。從止婦省,C00028聲。,籀文省。」「A02075-003」字見《俗書刊誤.卷七.略記字始》,以為與「歸」同,《正字通.辵部》並同。按:「歸」之金文或作「」(不簋)、「」(歸父盤)(見《金文編.卷二》),而《古文四聲韻.平聲.微韻》引《道德經》作「」、「」,字從「辵」者,知「A02075-003」為「歸」之異體有徵,故可收。

A02075
A02075-067
部首筆畫  - 08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部》。


A02075
A02075-068
部首筆畫  - 08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止部》。

《漢語大字典.止部》。


A02075
A02075-046
部首筆畫  - 06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隋員天威造象〉。

《中華字海.部》。


A02075
A02075-036
部首筆畫  - 07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齊張世寶州餘人造瑼天宮記〉。


A02075
A02075-039
部首筆畫  - 07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齊宋買造象記〉。


A02075
A02075-045
部首筆畫  - 07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魏霍揚碑〉。


A02075
A02075-035
部首筆畫  - 07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魏比丘僧智等造象記〉。


A02075
A02075-054
部首筆畫  - 07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歸字》引〈隋元仁宗墓誌〉。

《中華字海.阜部》。


A02075
A02075-026
部首筆畫  - 07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微韻.歸字》引〈北齊天保八年造像記〉。


A02075
A02075-037
部首筆畫  - 08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齊傅醜傅聖頭姊妹造象〉。


A02075
A02075-082
部首筆畫  - 08 - 14 
內容

」,形見《龍龕手鏡.來部》:「,二,俗。,或作音歸,三。」、《龍龕手鑑.來部》:「,二,俗。,或作音歸,三。」、《中華字海.丿部》:「,同『歸』。字見《龍龕》。」待考。


注音 ㄍㄨㄟ ㄎㄨㄟˋ
漢語拼音 guī kuì
研訂者 曾榮汾
內容

」為「歸」之異體,形見《龍龕手鏡.來部》:「,二俗。,或作。音歸。三。」又《龍龕手鑑.來部》:「,二俗。 ,或作。音歸。三。」此形从追來會意,正合《顏氏家訓.雜藝》所說「追來為歸」,乃後世之新造會意字,與《說文》「 」字所云「女嫁也。从止从婦省,聲」似大異其趣,實仍為篆文之變,左半「 」變為「追」,右半「 」變為「來」,復草省為「」,歸字後多用為返回之義,追來即返回,如此形變本無道理,然既符合字義,往往被約定俗成,如「蠶」之作「蝅」、「」,本為形變,遂成天虫會意字。依此推之,收「」為「歸」之異體可也。另「歸」字下實已將「」收為異體,見《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魏比丘僧智等造象記〉,與此構意當同。《龍龕》同字組之「」更為省筆,然仍為追來之構意。另字組之「」,以去來會意,偏義在來,構形之意並無二致。

A02075
A02075-027
部首筆畫  - 08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微韻.歸字》引〈唐淨城寺法藏禪師塔銘〉。


A02075
A02075-069
部首筆畫  - 08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佛教難字字典.止部》。


A02075
A02075-078
部首筆畫  - 08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漢語大字典.阜部》。

《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卷八.八月仲秋》。


A02075
A02075-032
部首筆畫  - 08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魏嵩陽寺碑〉。

《中華字海.廾部》。


A02075
A02075-038
部首筆畫  - 09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齊乾明元年造象記〉。


A02075
A02075-033
部首筆畫  - 09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魏皇甫驎墓誌銘〉。


A02075
A02075-063
部首筆畫  - 09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敦煌俗字譜.止部.歸字》引〈祕18.027.右9〉。


A02075
A02075-022
部首筆畫  - 09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微韻.歸字》引〈北魏□等造像記〉。

案:『即歸。』」


A02075
A02075-042
部首筆畫  - 09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周華岳頌〉。

《中華字海.部》。


A02075
A02075-061
部首筆畫  - 09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經典文字辨證書.止部》。


A02075
A02075-024
部首筆畫  - 09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微韻.歸字》引〈東魏太公呂望表〉。

《中華字海.部》。


A02075
A02075-034
部首筆畫  - 09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魏陽城洪懋等造象〉。


A02075
A02075-064
部首筆畫  - 10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字鑑.平聲.微韻》。


A02075
A02075-030
部首筆畫  - 10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魏敬史君碑〉。


A02075
A02075-018
部首筆畫  - 10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平聲.微韻.字》引〈尹宙碑〉。


A02075
A02075-056
部首筆畫  - 10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歸字》引〈隋王始興十七人造象〉。


A02075
A02075-066
部首筆畫  - 11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十八畫》引〈太平樂府〉。


A02075
A02075-025
部首筆畫  - 11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微韻.歸字》引〈東魏敬史君碑〉。


A02075
A02075-014
部首筆畫  - 11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微韻.歸字》引〈仙人唐公房碑〉。


A02075
A02075-052
部首筆畫  - 11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歸字》引〈魏世墓誌〉。


A02075
A02075-016
部首筆畫  - 11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微韻.歸字》引〈繁陽令楊君碑〉。


A02075
A02075-023
部首筆畫  - 12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微韻.歸字》引〈北魏孝文弔比干文〉。

《六朝別字記新編.弔比干文》。


A02075
A02075-031
部首筆畫  - 12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歸字》引〈魏孝文帝弔比干文〉。

《中華字海.部》。


A02075
A02075-059
部首筆畫  - 12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歸字》引〈唐李戢妃鄭氏墓誌〉。

《中華字海.部》。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漢隸字源
平聲.八微.頁51.左
平聲.八微.頁52.右
隸辨
卷一.平聲.八微.頁71.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干祿字書
平聲.頁5.右
五經文字
止部.頁14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八微.居韋切.頁59-60
去聲.六至.求位切.頁480
類篇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一.平聲.八微.頁16.左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七.略記字始.頁571(石鼓字)
卷一.平聲.七灰.頁543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一.止部.頁8.右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正譌.頁193
卷二.古文字略.頁308
卷二.古文字略.頁311
古今正俗字詁
卷上.頁33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一.規上平聲.頁67.左
卷一.規上平聲.頁67.左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一.平聲.八微.頁43.右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