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0076A00076A00076A00076A00076A00076A00076A00076
字號A00076正字 - 02 - 04 
說文釋形大徐本:,畫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古拜切)
段注本:,畫也。从人,从八。(古拜切)
注音ㄐㄧㄝˋ
漢語拼音jiè
釋義

1.  疆界、界限。同「界」。《說文解字.八部》:「介,畫也。」清.段玉裁.注:「〈畫部〉曰:『畫,畍也。』按:『畍也』當是本作『介也』,介與畫互訓,田部畍字蓋後人增之耳。」清.徐灝.注箋:「古疆界字祇作介。」

2.  居於兩者之間。《左傳.襄公九年》:「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間。」《史記.卷一四.十二諸侯年表》:「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

3.  居間牽引傳達。如:「介紹」、「仲介」。《玉篇.八部》:「介,紹也。」《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魯仲連》:「勝請為紹介,而見之於將軍。」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

4.  相助、佐助。《玉篇.八部》:「介,助也。」《詩經.小雅.小明》:「神之聽之,介爾景福。」《宋史.卷一三二.樂志七》:「嚴配皇靈,億神來介。」

5.  側畔。《楚辭.屈原.九章.哀郢》:「悲江介之遺風。」南朝宋.鮑照〈秋夜〉詩二首之二:「江介早寒來,白露先秋落。」南朝梁.吳均〈閨怨〉詩:「妾坐江之介,君戍小長安。」

6.  堅固、堅毅。如:「耿介」。《易經.豫卦.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聊齋志異.卷一.王成》:「王雖故貧,然性介,遽出授之。」

7.  仗恃、憑藉。《左傳.文公六年》:「介人之寵,非勇也。」晉.杜預.注:「介,因也。」《南史.卷一.宋本紀.武帝》:「介恃遐阻,仍為邊害。」

8.  繫留、懸掛。《字彙.人部》:「介,繫也。」《漢書.卷八一.匡張孔馬傳.匡衡》:「情慾之感無介乎容儀。」唐.顏師古.注:「介,繫也。言不以情慾繫心,而著於容儀者。」《南史.卷三一.列傳.張裕》:「餘無所言,於是生資皆盡,不以介懷。」《紅樓夢》第四五回:「比如要是你說了那個,我再不輕放過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勸我那些話,可知我竟自誤了。」

9.  鎧甲。通「甲」。《玉篇.八部》:「介,甲也。」《詩經.大雅.瞻卬》:「捨爾介狄。」漢.鄭玄.注:「介,甲也。」《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偃》:「介冑生蟣蝨。」《水滸傳》第八○回:「不知詔意若何,未敢去其介冑。」

10.  披戴(鎧甲)。《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慶氏之馬善驚,士皆釋甲束馬,……欒高、陳鮑之徒,介慶氏之甲。」《史記.卷三七.衛康叔世家》:「悝母杖戈而先,太子與五人介。」《管子.小匡》:「冑執枹,立於軍門。」

11.  身具甲殼之水產動物。《淮南子.墬形》:「介鱗者,夏食而冬蟄。」漢.高誘.注:「介,甲。龜鱉之屬也。」唐.杜甫〈白鳧行〉:「鱗腥羶素不食,終日忍飢西復東。」

12.  比喻微小之物。通「芥」。《孟子.萬章上》:「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七回:「他窮到擺測字攤時,還是一不取的;他做起官來,也就可想了。」

13.  量詞。計算人或銅錢之單位。相當於「個」。如:「一介平民」。《三國演義》第八三回:「陸遜聽畢,掣劍在手,厲聲曰:『僕雖一介書生,今蒙主下託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儒林外史》第一回:「上覆縣主老爺,說王冕乃一介農夫,不敢求見。」

14.  如此、這樣。如:「煞有介事」。

15.  姓。如春秋晉有介之推。

A00076
A00076-006
部首筆畫 丿 - 03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去聲.怪韻.介字》引〈唐公房碑陰〉。


A00076
A00076-009
部首筆畫 丿 - 03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去聲.卦韻.介字》引〈唐張嘉貞書恆山碑〉。


A00076
A00076-002
部首筆畫 丿 - 03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去聲.怪韻.字》引〈校官碑〉。


注音 ㄐㄧㄝˋ
漢語拼音 jiè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介」之異體。介,《說文解字.八部》作「」,云:「畫也。從八從人。人各有介。」由於「」字後隸定為「人」,故成「介」字,又由於「」於偏旁中隸定為「」,故「介」字又可作「」。此形見於《隸辨.去聲.怪韻.字》引〈校官碑〉、《金石文字辨異.去聲.卦韻》引〈漢校官碑〉、《敦煌俗字譜.人部》,可收錄為「介」之異體。

A00076
A00076-003
部首筆畫 丿 - 03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干祿字書.去聲》。


注音 ㄐㄧㄝˋ
漢語拼音 jiè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介」之異體。介,《說文解字.八部》作「」,云:「畫也。從八從人。」按:此形見於《干祿字書.去聲》、《經典文字辨證書.八部》,為「介」形筆勢之稍變,故應收為「介」之異體。

A00076
A00076-008
部首筆畫  - 05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去聲.卦韻.介字》引〈漢祝睦後碑〉。


A00076
A00076-001
部首筆畫  - 03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大部》。


=>C01939」之異體。

注音 (一)ㄐㄧㄝˋ (二)ㄐㄧㄝˋ
漢語拼音 (一)jiè (二)jiè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

」為「介」之異體。介,《說文解字.八部》作「」,云:「畫也。從八從人。」「」字收入《漢隸字源.去聲.怪韻》、《隸辨.去聲.怪韻》等書,《字彙補.大部》亦云:「,古介字。」據此,「」為「介」之異體;惟《隸辨.去聲.怪韻》引〈祝睦後碑〉云:「……按:碑蓋以為介,非即介字也。」則以為「」即「」字。按「介」有「大」義,而《說文解字.大部》:「,大也。從大介聲。」知「」乃於「介」字累增義符,以作為「大」義之專字。故就其源流論之,「」與「介」音義並同,「」則為「」形之稍變,亦當為「介」之異體也。

()

=>C01939」之異體。

A00076
A00076-004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去聲.怪韻.字》引〈脩華嶽碑〉。


A00076
A00076-007
部首筆畫  - 00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去聲.怪韻.介字》引〈荊州從事苑鎮碑〉。


#「C05000」另兼正字。
=>」之異體。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去聲.十六怪.頁393.左
隸辨
卷四.去聲.十六怪.頁547.右
卷六.偏旁.頁921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干祿字書
去聲.頁13.左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去聲.十六怪.居拜切.頁526
上聲.四紙.忍氏切.頁309
去聲.三十八箇.居賀切.頁589
入聲.十四黠.訖黠切.頁695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六書正譌
去聲.十卦怪夬韻.頁130.左
宋元以來俗字譜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一.八部.頁5.左
彙音寶鑑
卷四.皆上去聲.頁312.右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四.去聲.十六怪.頁229.右
卷四.去聲.十六怪.頁229.右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