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1741A01741A01741A01741A01741A01741A01741A01741A01741A01741A01741A01741
字號A01741正字 - 13 - 17 
說文釋形大徐本:,牧也。从攴,僉聲。(良冉切)
段注本:,收也。从攴,僉聲。(良冉切)
注音ㄌㄧㄢˋ
漢語拼音liàn
釋義

1. 聚集、收集。如:「斂財」。段注本《說文解字.部》:「,收也。」唐.王勃〈餞韋兵曹〉詩:「川霽浮煙斂,山明落照移。」聊齋志異.卷一一.竹青:「訊知其由,斂貲送歸。」

2. 賦稅。孟子.盡心上:「易其田薄其稅斂。」資治通鑑.卷二五二.唐紀六八僖宗乾符二年:「民之困於重斂者爭歸之,數月之間,眾至數萬。」

3. 約束、節制。如:「收斂」、「斂容」。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張敞:「此言尊貴所以自制,不從之義也。」紅樓夢第九七回:「寶玉見了父親,神志略些,片時清楚,也沒什麼大差。」

4. 手」:

(1) 指有所顧忌而不敢恣意任為。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使諸侯手而事秦者,魏冉之功。」後漢書.卷二九.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鮑永:「貴戚且宜斂手,以避二。」

(2) 拱手,表示恭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宣武平蜀,以李勢為妾。」南朝梁.劉孝標.注:「徐下地結髮,手而言。」唐.白居易〈宿紫閣山北村〉詩:「主人退後立,斂手反如賓。」

5. 足」:止步不前。唐.白居易〈遊悟真寺〉詩:「上階脫雙履,斂足升淨筵。」唐.陳鴻《長恨傳》:「方士屏息足,拱手門下。」。

6. 為死者更衣入棺。通「」。如:「殯斂」。宋.錢公輔〈義田記〉:「歿之日,身無以為,子無以為喪。」

7. 姓。如五代時有憲。

A01741
A01741-005
部首筆畫  - 07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三表》。


注音 ㄌㄧㄢˋ
漢語拼音 liàn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斂」之異體。「斂」之篆文,《說文解字.攴部》作「」,曰:「牧也。從攴僉聲。」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作「」,曰:「收也。從攴僉聲。」歷來字書均引同段注本,則大徐本「牧也」者,當是傳抄訛舛者也。「」字見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三表》,為大陸現行之簡化字。此字形楷定雖遲至今日字書始見,然歷來書家即有省筆而作者,如王右軍作「」、懷仁作「」(見《中國書法大字典.攴部》),則「」為「斂」之異體,信而有徵,故可收。

A01741
A01741-002
部首筆畫  - 11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上聲.琰韻.字》引〈華山廟碑〉。


注音 ㄌㄧㄢˋ
漢語拼音 liàn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斂」之異體。「斂」之篆文,《說文解字.攴部》作「」,曰:「牧也。從攴僉聲。」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作「」,曰:「收也。從攴僉聲。」字書均引同段注本,則大徐本「牧也」者,當是傳抄訛舛者也。「」字見《隸辨.上聲.琰韻》引〈華山廟碑〉。按:「斂」從「僉」聲,「僉」之篆文作「」,《說文解字.部》:「皆也。從。」今碑文形作「」,改「」為「」、「」為「」,當是書家筆勢改易者,其為「斂」之異體無疑,故可收。又:「」字並見此。

A01741
A01741-003
部首筆畫  - 13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類篇.部》。

《六書正.上聲.忝琰儼韻》。


注音 ㄌㄧㄢˋ
漢語拼音 liàn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斂」之異體。「斂」之篆文,《說文解字.攴部》作「」,曰:「牧也。從攴僉聲。」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作「」,曰:「收也。從攴僉聲。」歷來字書均引同段注本,則大徐本「牧也」者,當是傳抄訛舛者也。「」字始見《類篇.攴部》,《六書正》並同。按:字從「攴」,依篆文之形,隸定當作「」為正,其後則筆勢改易作「」,為今之通行者。依此,則本當以「」為正,以「斂」為異體,今乃反之,則「」為「斂」之異體可信,故可收。

A01741
A01741-001
部首筆畫  - 13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上聲.琰韻.斂字》引〈劉寬後碑〉。

《四聲篇海.部》。


注音 ㄌㄧㄢˋ
漢語拼音 liàn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斂」之異體。「斂」之篆文,《說文解字.攴部》作「」,曰:「牧也。從攴僉聲。」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作「」,曰:「收也。從攴僉聲。」歷來字書均引同段注本,則大徐本「牧也」者,當是傳抄訛舛者也。「」字始見《漢隸字源.上聲.琰韻》引〈劉寬後碑〉,《四聲篇海.部》從之。按:「斂」從「僉」聲,其篆文作「」,《說文解字.部》:「皆也。從。」今碑文字形作「」,改二人之「」為「」,乃書家筆勢改易者也,其為「斂」之異體無疑,故可收。又:「」字並見此。

A01741
A01741-010
部首筆畫  - 16 - 20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七畫.斂字》引〈隋王世琛墓誌銘〉。


A01741
A01741-012
部首筆畫  - 16 - 20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七畫.斂字》引〈魏定州刺史元湛墓誌〉。


A01741
A01741-014
部首筆畫  - 11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廣碑別字.十七畫.斂字》引〈宋通仕郎行巴州司戶參軍兼司法事范子舟墓誌〉。


A01741
A01741-007
部首筆畫  - 11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俗書刊誤.卷三.去聲.豔韻》。


A01741-004
部首筆畫  - 13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類篇.欠部》。


#「」另兼正字。

注音 ㄌㄧㄢˋ #ㄌㄧㄢˋ
漢語拼音 liàn #liàn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歛」為「斂」之異體。「斂」之篆文,《說文解字.攴部》作「」,曰:「牧也。從攴僉聲。」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作「」,曰:「收也。從攴僉聲。」歷來字書均引同段注本,則大徐本「牧也」者,當是傳抄訛舛者也。「歛」字始見《玉篇零卷.欠部》,曰:「呼濫、呼甘(按:一作「女」)二反。《蒼頡萹》:『歛,也。』《廣雅》:『歛,子也;歛,欲也。』」(按:「子」當是「予」之誤。)與「斂」為二字,然《類篇.欠部》「歛」字注曰:「呼含切,欲也。……又力冉切,《說文》:『收也。』」則以為與「斂」同。按:「斂」、「歛」二字形近音同,傳抄極易混而不別,此《類篇》所以為同者,然《字鑑.上聲.琰韻》「斂」字下注曰:「俗從『欠』作『歛』,誤。」《六書正》亦以為非,而《字彙.欠部》「歛」字下則曰:「俗誤為聚斂字。」《正字通.欠部》並同。依此知「斂」、「歛」本為二字,釐然不亂,其混而為一者,乃「俗」也。字書雖已辨其異,然俗字仍多同,其為異體可從,故可收。又:此字另兼正字「歛」。「」字並見此。


#「」另兼正字。
A01741
A01741-011
部首筆畫  - 10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七畫.斂字》引〈隋劉則墓誌〉。


A01741
A01741-009
部首筆畫  - 11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七畫.斂字》引〈魏兗州刺史元弼墓誌〉。


A01741
A01741-008-1
部首筆畫  - 13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上聲.琰韻.斂字》引〈史晨孔廟後碑〉。


A01741
A01741-006
部首筆畫  - 13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上聲.琰韻.斂字》引〈都鄉正衛彈碑〉。


注音 ㄌㄧㄢˋ
漢語拼音 liàn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斂」之異體。「斂」之篆文,《說文解字.攴部》作「」,曰:「牧也。從攴僉聲。」而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作「」,曰:「收也。從攴僉聲。」歷來字書均引同段注本,則大徐本「牧也」者,當是傳寫訛舛者也。「」字始見《漢隸字源.上聲.琰韻》引〈都鄉正衛彈碑〉,為「斂」之隸定者。按:《說文》「斂」從,而碑變從「」是也。又:「斂」從「僉」得聲,「僉」字其下本從二人之「」,今碑文變作「」,乃書家筆勢改易者也,則「」為「斂」之異體可信,故可收。又:「」、「」、「」字,並參閱此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隸辨
卷三.上聲.五十琰.頁470.左
金石文字辨異
碑別字新編
敦煌俗字譜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二十四鹽.離鹽切.頁291
上聲.五十琰.力冉切.頁452
去聲.五十七驗.刀驗切.頁628
類篇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三.上聲.五十琰.頁63.右
六書正譌
上聲.二十九忝琰儼韻.頁113.右
俗書刊誤
卷三.去聲.二十二豔.頁556.上
字彙
正字通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一.攴部.頁18.左
增廣字學舉隅
卷一.兩字辨似.頁59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五.兼上上聲.頁402.右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中華字海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