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身體。如:「身軀」、「病軀」。《說文解字.身部》:「軀,體也。」《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2. 生命。如:「為國捐軀」。《三國演義》第二六回:「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斷首捐軀。」《明史.卷二○○.伍文定列傳》:「非真有捐軀赴難之義,戮力報主之忠,孰肯甘虀粉之禍,從赤族之誅,踏必死之地,以希萬一難冀之功乎!」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虞韻.軀字》引〈西魏曹續生造像記〉。
「傴」為「軀」之異體。軀,《說文解字.身部》:「,體也。從身,區聲。」《金石文字辨異.平聲.虞韻》「軀」下列有異體「傴」字,云:「〈西魏曹續生造像記〉:造像四傴。〈唐佛峪遇緣造像〉:敬造阿彌佛一傴。」故「傴」可為「軀」之異體。
#「傴」另兼正字。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虞韻.軀字》引〈熒陽太守元甯造像記〉。
(一)
「」為「軀」之異體。軀,《說文解字.身部》:「,體也。從身,區聲。」《金石文字辨異.平聲.虞韻》「軀」下列有「」字,云:「〈熒陽太守元甯造像記〉:石像一。」、軀同音,故可定「」為「軀」之異體。
#「」另兼正字。
(二)
@A00427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軀字》引〈齊賈墥村邑義母人等造象〉。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軀字》引〈齊賈乾德造象〉。
《宋元以來俗字譜.身部》引〈古今雜劇〉。
「」為「軀」之異體。軀,《說文解字.身部》:「,體也。從身,區聲。」《宋元以來俗字譜.身部》引〈古今雜劇〉字作「」。按《異體字例》,凡區形多作,蓋省筆而來。故可定「」為「軀」之異體。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三表》。
《宋元以來俗字譜.身部》引〈太平樂府〉。
《玉篇.身部.軀字》。
「」為「軀」之異體。軀,《說文解字.身部》:「,體也。從身,區聲。」《玉篇.身部》:「軀,去迂切,躰也。」下出「」字,云:「同上,俗。」《精嚴新集大藏音.身部》:「,軀正。」《四聲篇海.身部》:「軀,去于切,《說文》云:躰也。」下亦出「」字,云:「同上,俗。」《宋元以來俗字譜.身部》引〈古今雜劇〉字作「」。《字彙.身部》、《正字通.身部》「」下並云:「俗軀字。」按聲符丘、區雙聲,且《異體字例》,凡區形多作丘,故可定「」為「軀」之異體。
《偏類碑別字.身部.軀字》引〈齊法義三十人造象〉。
《偏類碑別字.身部.軀字》引〈魏張道果造象〉。
《偏類碑別字.身部.軀字》引〈常岳等造象記〉。
《偏類碑別字.身部.軀字》引〈隋張峻母桓造象〉。
《偏類碑別字.身部.軀字》引〈唐處士任通墓誌〉。
《隸辨.平聲.虞韻.字》引〈周憬功勳銘〉。
《偏類碑別字.身部.軀字》引〈隋傅朗振造象〉。
《偏類碑別字.身部.軀字》引〈魏孫寶造象記〉。
《偏類碑別字.身部.軀字》引〈齊陃赤齊等造象記〉。
《龍龕手鑑.身部》。
《偏類碑別字.身部.軀字》引〈魏廉富及子天長造義井佛像記〉。
《康熙字典.身部》。
「」為「軀」之異體。軀,《說文解字.身部》:「,體也。從身,區聲。」文獻上或作「」,下從心。《康熙字典.身部》云:「《篇海》:『音與軀同。』按:即軀字之訛。」若據此,則「」為「軀」字之異體,蓋添益義類形旁,變易成從心軀聲。然則,雖如《四聲篇海.身部》云:「,音身。」《字彙補.身部》云:「,與身音義同。」似「」當為「身」之異體,依上文字構原理析之,收為「軀」之異體亦可也。
=>「身」之異體。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虞韻.軀字》引〈東魏路文助等造像記〉。
「鏂」為「軀」之異體。軀,《說文解字.身部》:「,體也。從身,區聲。」《金石文字辨異.平聲.虞韻》「軀」下列有異體「鏂」字,云:「〈東魏路文助等造像記〉:為亡父造像一鏂。按軀作鏂。」故「鏂」可為「軀」之異體。
#「鏂」另兼正字。
《字彙.骨部》。
《中文大辭典.骨部》。
◎「」,今標準字體作「」。
《集韻.平聲.虞韻》。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