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舂米、擣藥、擣衣或擣實砂土時所用之圓木棒,以上細下粗之堅木做成。如:「藥杵」、「杵臼」。《說文解字.木部》:「杵,舂杵也。」《易經.繫辭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唐.儲光羲〈田家雜興〉詩八首之一:「百草被霜露,秋山響砧杵。」 2. 舂、擣。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五.九月》:「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獅蠻,以小綵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末,入麝香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九.金石部.水銀》:「方術家以水銀和牛羊豕三脂杵成膏,以通草為炷,照於有金寶處,即知金銀銅鐵鉛玉龜蛇妖怪,故謂之靈液。」 3. 兵器名。因形如杵而得名。《書經.武成》:「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宋史.卷二七九.列傳.呼延贊》:「及作破陣刀、降魔杵;鐵折上巾,兩旁有刃,皆重十數斤。」 4. 捅、突刺。如:「杵他後腦」。 5. 呆立不動。如:「快來幫忙,別杵在那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