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0503A00503
字號A00503正字 - 03 - 06 
說文釋形未命名.png,寫也。从口,土聲。(他魯切)
注音(一)ㄊㄨˇ (二)ㄊㄨˋ
漢語拼音(一)tǔ (二)tù
釋義

(一)   ㄊㄨˇ

1.  使東西從口中出來。如:「吐痰」、「吐哺」。《說文解字.口部》:「吐,寫也。」《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水滸傳》第六回:「見洒家是個和尚,他道不利市,吐一口唾走入去了。」

2.  摒棄、拋棄。《左傳.僖公五年》:「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今見我毀壞,顏色非故,必畏惡吐棄我。」

3.  發(聲)、說(話)。如:「吐實」、「一吐為快」。唐.白居易〈慈烏夜啼〉詩:「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南史.卷五二.梁宗室列傳下.始興忠武王憺》:「映弟曄,字通明,美姿容,善談吐。」宋.楊萬里〈答李天麟秀才書〉:「思與足下劇談而未得,故盡吐之於此,聊以當一夕之對。」

4.  內含而外放。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吐芳揚烈,郁郁斐斐,眾香發越。」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發秀吐榮,菡萏披敷。」宋.蘇軾〈夜泛西湖〉詩:「新月生魄跡未安,纔破五六漸盤桓,今夜吐豔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5.  武打中向對方擺出架勢。《水滸傳》第八回:「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裡只要我贏他。』也橫著棒,使個門戶,吐個勢,喚做『撥草尋蛇勢』。」

6.  姓。《正字通.口部》:「吐,姓。隋將軍吐萬緒。」

(二)   ㄊㄨˋ

1.  由胃逆出。如:「吐血」、「上吐下瀉」。《淮南子.脩務》:「以為狗羹也而甘之,後聞其猴也,據地而吐之,盡瀉其食。」《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

2.  歸還吞沒之物。如:「歸你的,自拿去;不歸你的,請全數吐出來吧!」《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卷五五.張保奏摺》:「此等存心詭詐,行事姦險之人,必有吐還原贓,囑改供情之事。」

A00503
A00503-001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虞韻.吐字》引〈漢韓 碑〉。


注音 (1)ㄊㄨˇ (2)ㄊㄨˋ
漢語拼音 (1)tǔ (2)tù
研訂者 陳新雄
內容

」為「吐」之異體。《說文解字.口部:「吐、寫也。從口土聲。」《金石文字辨異.平聲.虞韻》:「,漢〈韓碑〉:『獲麟來。』按即吐字。」今據〈韓碑〉定為吐之異體。

A00503
A00503-002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去聲.遇韻.吐字》引〈唐開業寺碑〉。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漢隸字源.上聲.十姥.頁268.右
隸辨
卷三.上聲.十姥.頁373.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上聲.十姥.統五切.頁338
去聲.十一暮.土故切.頁499
附錄.頁827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宋元以來俗字譜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三.沽上去聲.頁229.左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9: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