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ㄐㄧㄠˋ 1. 鳴叫、呼號。《說文解字.口部》:「噭,……一曰:『噭,呼也。』」《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白鶴噭以哀號兮,孤雌跱於枯楊。」唐.李善.注:「《廣雅》:『噭,鳴也。』」晉.束皙〈家貧賦〉:「悲風噭于左側,小兒啼于右邊。」唐.杜甫〈義鶻〉詩:「噭哮來九天,修鱗脫遠枝。」 2. 激聲呼號、哭泣的樣子。《禮記.曲禮上》:「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間願有復也,則左右屏而待,毋側聽,毋噭應,毋淫視。」唐.孔穎達.正義:「毋噭應者,噭謂聲響高急,如叫之號呼也。應荅宜徐徐而和,不得高急也。」《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昭公於是噭然而哭,諸大夫皆哭。」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七.如是我聞一》:「此恐是狐,宜藏獵犬,俟聞媚聲時,排闥嗾攫之。父如所教,狐噭然破窗出。」 =>「叫」之異體。 (二)ㄑㄧㄠˋ 口。一說尻骨,脊尾骨。同「竅」。《說文解字.口部》:「噭,口也。」清.段玉裁.注:「徐廣曰:『噭,馬八髎也。』……《通俗文》、《埤倉》皆曰:『尻骨,謂之八髎 。』唯《史記》噭字從口,故徐以八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