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 (一)wū 《廣韻》哀都切,平模影。魚部。 ①同「烏」。鸟名。《穆天子傳》卷三:「比徂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羣,於鵲與處。」郭璞注:「於,讀曰烏。」《山海經·西山經》注引作「烏」。 ②叹词。表示赞美。《書·堯典》:「僉曰:『於!鯀哉!』」《詩·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鄭玄箋:「於,歎辭也。」《史記·夏本紀》:「皋陶曰:『於!慎其身脩。』」張守節正義:「於,音烏,嘆美之辭。」 (二)yú 《廣韻》央居切,平魚影。魚部。 ①相依;交往。三國魏曹植《當來日大難》:「廣情故,心相於。」金元好問《學東坡移居八首》之二:「誰謂我屋小,十口得安居。南榮坐諸郎,課誦所依於。」清王夫之《讀通鑑論·漢昭帝》:「人與人相於,信義而已矣。」 ②作,为。《荀子·正論》:「是特姦人之誤於亂説,以欺愚者而潮䧟之。」梁启雄注:「盧曰:『潮,当作淖。』」《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如此而成於孝子也。」 ③在;存在。《廣雅·釋詁二》:「於,凥(居)也。」王念孫疏證:「於亦在也。」《廣韻·魚韻》:「於,居也。」《論語·里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漢書·司馬相如傳上》:「麗靡爛漫於前,靡曼美色於後。」宋趙湘《本文》:「日月星辰之於天,百穀草木之於地,參然紛然。」 ④介词。也作「于」。 ⒈表示地点、处所,相当于「在」。《書·君奭》:「其集大命於厥躬。」《史記·孫子吴起列傳》:「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清顧炎武《日知録》卷二十二:「禹會諸侯於塗山,見於《傳》。」又相当于「在……中」。《孟子·滕文公下》:「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⒉表示对象,相当于「给」、「与」。《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國蜀諸葛亮《與張裔書》:「况吾但委意於元儉,而君不能忍邪?」 ⒊表示趋向,相当于「向」。《戰國策·東周策》:「秦假道於周以伐韓。」《南史·謝弘微傳附謝舉》:「梁武嘗訪舉於(謝)覽。」《明史·太祖紀二》:「頒即位詔於天下。」 ⒋表示方式、对象,相当于「以」、「用」。《韓非子·解老》:「慈,於戰則勝,以守則固。」《史記·樂毅列傳》:「薊丘之植,植於汶篁。」司馬貞索隱:「言燕之薊丘所植,皆植齊王汶上之竹也。」宋蘇軾《趙州賜大使茶藥詔》:「宜頒錫於珍芳。」 ⒌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为了」。《史記·齊太公世家》:「齊使管仲平戎於周。」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一折:「我不合於家為國,無明夜,將烟塵掃蕩。」 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左傳·成公二年》:「郤克傷於矢。」《史記·商君列傳》:「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清顧炎武《日知録》卷二十六:「班孟堅為書,束於成格,而不得變化。」 ⒎引进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对于」。《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晋皇甫謐《高士傳·王斗》:「寡人有罪於國家矣。」《清史稿·楊鼎勲傳》:「諸將嫉之,譖於(鮑)超。」 ⒏引进动作趋向的对象,相当于「到」、「至」。《史記·河渠書》:「於吴,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菑、濟之閒。」唐柳宗元《捕蛇者説》:「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宋陳亮《廷對》:「二十年來,道德性命之學一興,而文章政事,幾於盡廢。」 ⒐表示起始,相当于「自」、「从」。《老子》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世説新語·雅量》:「褚公於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 ⒑介绍动作产生的依据,相当于「根据」、「按照」。《史記·淮陰侯列傳》:「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漢書·吴王劉濞傳》:「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 ⒒引出原因,相当于「在于」。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夫軍成於用勢,敗於謀漏,饑於遠輸,渴於躬井,勞於煩擾,佚於安静。」《晋書·王羲之傳》:「吾素自無廊廟志,直王丞相時果欲内吾,誓不許之,手跡猶存,由來尚矣,不於足下參政而方進退。」 ⒓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禮記·檀弓下》:「苛政猛於虎也。」唐李白《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清龔自珍《明良論一》:「天子之下,莫崇於諸侯。」 ⒔引进比较异同的对象,相当于「跟」。《論語·子路》:「吾黨之直者異於是。」《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君正》:「號令闔於民心,則民聽令。」 ⑤连词。 ⒈表示并列,相当于「与」。《戰國策·齊策一》:「今趙之與秦也,猶齊之於魯也。」《漢書·杜周傳附杜欽》:「况將軍之於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宋陳亮《送王仲德序》:「王仲德於亮為鄰人。」 ⒉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莊子·齊物論》:「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 ⑥助词。表示语气。《廣韻·魚韻》:「於,語辭也。」《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春秋·定公五年》:「於越入吴。」杜預注:「於,發聲也。」唐盧肇《漢堤詩》:「於惟餘甿,飢傷喘呼。」 ⑦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西峡县东。《史記·商君列傳》:「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司馬貞索隱:「於、商,二縣名。在弘農。」張守節正義:「於、商,在鄧州内鄉縣東七里,古於邑也。」 (三)yū 姓。《廣韻·魚韻》:「於,姓。」《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涉安侯於單。」《明史·太祖紀二》:「都督於顯副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