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漸 |
释义 | 漸〔渐〕 《説文》:「漸,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从水,斬聲。」 (一)jiàn ㊀《廣韻》慈染切,上琰從。談部。 ①水名。 ②慢慢地,逐步发展。《廣雅·釋詁二》:「漸,進也。」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水部》:「按:《走部》有『𧽯』字,訓進也。今則皆用漸字,而𧽯廢矣。」《易·漸》:「彖曰:漸之進也。」王弼注:「之於進也。」《漢書·東方朔傳》:「故淫亂之漸,其變為篡。」唐白居易《策林一·辨興亡之由》:「天地不能頓為寒暑,必漸於春秋;人君不能頓為興亡,必漸於善惡。」清洪仁玕《資政新篇》:「若每日無三個時辰工夫者,即富貴亦是惰民,准父兄鄉老擒送迸諸絶域,以警頽風之漸也。」 ③逐渐发展的过程。《管子·明法》:「姦臣之敗其主也,積漸積微,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宋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二》:「江湖間唯畏大風。冬月風作有漸,船行可以為備。唯盛夏風起于顧盼間,往往罹難。」《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却説這江南方臘造反已久,積漸而成,不想弄到許大事業。」 ④(疾病)严重,加剧。《書·顧命》:「王曰:嗚呼!疾大漸,惟幾。」孔傳:「自嘆其疾大進篤,惟危殆。」《列子·力命》:「汝寒温不節,虚實失度,病由飢飽、色欲、精慮、煩散,非天非鬼,雖漸,可攻也。」《新唐書·郝處俊傳》:「昔先帝詔浮屠那羅邇娑寐案其方書為秘劑,取靈蘤怪石,歷歲乃能就。先帝餌之,俄而大漸,上醫不知所為。」 ⑤疏导。《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諸夏艾安。」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漸者亦引進通導之意也,字或宜然。」 ⑥征兆,迹象,苗头。《廣韻·琰韻》:「漸,事之端,先覩之始也。」《論衡·明雩》:「雨頗留,湛之兆也;暘頗久,旱之漸也。」《新唐書·魏徵傳》:「陛下居常論議,遠輩堯、舜;今所為,更欲處漢文、晋武下乎?此不克終一漸也……此不克終十漸也。」清夏燮《中西紀事·粤東要撫》:「既被占踞,不惟該夷船悉由其便,即我商船駛入内洋,亦必遭其搜括,聞已早露其漸。」 ⑦条件,前提。晋程本《子華子·執中》:「生者死之對,有者無之反;庳者隆之因,虧者成之漸。」唐柳澤《上睿宗書》:「寵禄之過,罪之漸也,非安之也。」《東周列國志》第六十八回:「史臣論:陳氏厚施於民,乃異日移國之漸,亦由君不施德,故臣不得借私恩小惠,以結百姓之心耳。」 ⑧次序,步骤。《廣韻·琰韻》:「漸,漸次也。」《史記·吴太伯世家》:「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致焉。」又依次。《宋史·河渠志二·黄河中》:「昔大河在東,御河自懷、衛經北京,漸歷邊郡,饋運既便,商賈通行。」 ⑨副词。 ⑩介词。表示某段时间的终点,相当于「到」。张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二:「漸,猶到也,亦猶向也。」宋姜夔《揚州慢》:「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五:「向花陰底潛身立。漸審聽多時,方見伊端的。」 ⑪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艮下巽上。《易·漸》:「漸。女歸吉,利貞。」王弼注:「漸者,漸進之卦也。」 ⑫人体穴位名,即大迎穴。《素問·骨空論》:「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王冰注:「陽明之脈漸上頤而環唇,故以俠頤名為漸也,是謂大迎。大迎在曲頷前同身寸之一寸三分骨䧟中動脈,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⑬(草木)滋长。也作「蔪」。《書·禹貢》:「(徐州)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孔傳:「漸,進長;包,叢生。」孔穎達疏引郭璞曰:「漸苞謂長進叢生。」陸德明釋文:「漸,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 ㊁《集韻》子豔切,去豔精。 〔漸如〕湿貌。《集韻·豔韻》:「漸,漸如,溼皃。」 (二)jiān 《廣韻》子廉切,平鹽精。談部。 ①流入。《集韻·鹽韻》:「漸,流入也。」《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孔傳:「漸,入也。」《抱朴子·外篇·鈞世》:「故水不發崐山,則不能揚洪流以東漸。」宋王安石《送鄆州知府宋諫議》:「地靈奎宿照,野沃汶河漸。」 ②沾湿。《廣雅·釋詁一》:「漸,溼也。」《詩·衛風·氓》:「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西山上·水盡頭》:「石罅亂流,衆聲澌澌,人踏石過,水珠漸衣。」 ③浸泡;淹没。《廣雅·釋詁二》:「漸,漬也。」《荀子·大略》:「蘭茝稾本,漸於蜜醴,一佩易之。」楊倞注:「漸,浸也。」《楚辭·招魂》:「臯蘭被徑兮斯路漸。」王逸注:「漸,没也。言澤中香草茂盛,覆被徑路,人無采取者,水卒增溢,漸没其道,將至棄捐也。」《淮南子·人間》:「水決九江而漸荆州,雖起三軍之衆,弗能救也。」 ④滋润;润泽。《墨子·尚賢下》:「日月之所照,舟車之所及,雨露之所漸,粒食之所養,得此莫不勸譽。」三國魏衛覬《大饗碑》:「皇恩所漸,無遠不至;武師所加,無彊不服。」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二首》之二:「嘘雲吐霧雨,生育靡不漸。」 ⑤习染,影响。《字彙·水部》:「漸,浸染也。」《史記·貨殖列傳》:「俗之漸民久矣,雖户説以眇論,終不能化。」唐白居易《策林一·號令》:「然則令者,出於一人,加於百辟,被于萬姓,漸于四夷:如風行,如雨施,有往而無返也。」清王夫之《宋論·哲宗》:「則誅其長,平其地,受成賦於國,滌其腥穢,被以衣冠,漸之摩之,俾《詩》、《書》、《禮》、《樂》之澤興焉。」 ⑥诈,骗。《書·吕刑》:「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荀子·不苟》:「小人則不然,大心則慢而㬥(暴),小心則淫而傾,知則攫盜而漸,愚則毒賊而亂。」王引之曰:「漸,詐欺也。」唐司空圖《復陳君後書》:「吾,本朝之臣耳,豈敢誨其苞茅不貢之漸耶?」 (三)qián 《集韻》慈鹽切,平鹽從。談部。 通「潛」。潜伏;隐藏。《集韻·鹽韻》:「潛,《説文》:『涉水也,一曰藏也。』或作漸。」《荀子·脩身》:「血氣剛强,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王念孫雜志:「漸讀為潛,《韓詩外傳》正作『潛』。」《韓非子·問辯》:「辭世則不然,主有令而民以文學非之,官府有法民以私行矯之,人主顧漸其法令,而尊學者之智行,此世之所以多文學也。」趙用賢注:「漸,没也。」《史記·宋微子世家》:「沈漸剛克,高明柔克。」司馬貞索隱:「《尚書》作『沈潛』,此作『漸』字,其義當依馬注。」裴駰集解引馬融曰:「沈,陰也;潛,伏也。」按:《左傳·文公五年》引《書》也作「漸」。 (四)chán 《集韻》鋤銜切,平銜崇。談部。 通「巉」。山石高峻。《集韻·銜韻》:「巉,巉巗,高也。或作漸。」《詩·小雅·漸漸之石》:「漸漸之石,維其高矣。」毛傳:「漸漸,山石高峻。」唐劉禹錫《有僧言羅浮事因為詩以寫之》:「君言羅浮上,容易見九垠。漸高元氣壯,洶湧來翼身。」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