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仞 |
释义 | 仞 《説文》:「仞,伸臂一尋,八尺。从人,刃聲。」 rèn 《廣韻》而振切,去震日。諄部。 ①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一说七尺为一仞。也有以五尺六寸或四尺为一仞的。《説文·人部》:「仞,伸臂一尋,八尺。」《廣韻·震韻》:「仞,七尺曰仞。」《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孔傳:「八尺曰仞。」陸德明釋文:「七尺曰仞。」《儀禮·鄉射禮》:「杠長三仞。」鄭玄注:「七尺曰仞。」《漢書·食貨志上》:「有石城十仞。」顔師古注:「應劭曰:『仞,五尺六寸也。』師古曰:此説非也。八尺曰仞,取人申臂之一尋也。」又《小爾雅·廣度》:「四尺謂之仞。」按:清陶方琦《説文仞字八尺考》曰:「許君所用周尺也,故主八尺之説。鄭君所用漢尺也,故主七尺之説。《漢書·食貨志》應劭注謂五尺六寸曰仞,似漢末之尺。」 ②测量深度。《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度厚薄,仞溝洫。」杜預注:「度深曰仞。」 ③通「牣」。满。《正字通·人部》:「仞,通作牣。」《史記·殷本紀》:「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宫室。」《後漢書·張讓傳》:「又造萬金堂於西園,引司農金錢繒帛,仞積其中。」李賢注:「仞,滿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虚宫館而勿仞。」李善注引郭璞曰:「仞,滿也。」 ④通「認」。辨认;承认。《字彙補·人部》:「仞,又與認識之認通。」《淮南子·人間》:「非其事者勿仞也,非其名者勿就也。」《列子·天瑞》:「天地萬物不相離也,仞而有之,皆惑也。」杨伯峻集釋:「仞即認。」五代馮延巳《浣溪沙》:「波間隱隱仞歸舟。」 ⑤通「韌」。坚韧。《易·革》「鞏用黄牛之革」三國魏王弼注:「牛之革堅仞不可變也。」《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德經》:「其死也𬝖(㮓)仞賢(堅)强。」 ⑥通「忍(rěn)」。耐。《墨子·節葬下》:「是故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畢沅注:「仞,忍字假音。」 ⑦用同「刃」。锋刃,借指刀剑之类的兵器。《正字通·人部》:「仞,通作刃。」《敦煌變文集·蘇武李陵執别詞》:「遂向腰間取仞。」 ⑧春秋时楚地名,在今湖北省十堰市东。《左傳·文公十六年》:「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