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筆 |
释义 | 筆〔笔〕 《説文》:「筆,秦謂之筆。从聿,从竹。」王筠釋例:「《聿部》收『筆』字,與『其』字在《箕部》正同,蓋皆一字也……不以筆為聿之重文者,以音辨之也。經典讀其如姬、如記者多有,而聿、筆異讀,故聿下云:『楚謂之聿,吴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筆下云:『秦謂之筆。』其詞相連而及,以見其為一物,而以『謂之』别其為不同音也。」朱駿聲通訓定聲:「秦以竹為之,加竹。」 bǐ 《廣韻》鄙密切,入質幫。術部。 ①写字画图的用具。《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郝懿行義疏:「《曲禮》云:『史載筆。』《晋語》云:『臣以秉筆事君。』是則書之用筆,由來舊矣。」《説文·聿部》:「筆,秦謂之筆。」桂馥義證:「《史記》:『蒙恬築長城,取中山兔毛造筆。』《古今注》:『牛亨問曰:自古有書契已來,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筆耳。古以枯木為管,廌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莊子·田子方》:「宋元君將畫圖,衆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九:「裴彖飞亦尝自言曰,吾琴一音,吾笔一下,不为利役也。」 ②书写;记载。《釋名·釋書契》:「筆,述也,述事而書之也。」《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南史·王曇首傳附王筠》:「余少好抄書,老而彌篤,雖偶見瞥觀,皆即疏記,後重省覽,歡興彌深。習與性成,不覺筆倦。」清魏源《默觚上·學篇九》:「以其事筆之方策,俾天下後世得以求道而制事,謂之經。」 ③文笔,写文章的技巧。《論衡·自紀》:「口辯者其言深,筆敏者其文沉。」《南史·范泰傳附范曄》:「至於《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宋范成大《喜收知舊書復畏答書二絶》之一:「筆意不如當日健,鬢邊應也雪千莖。」 ④特指散文,与韵文称「文」相对。《文心雕龍·總術》:「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唐趙璘《因話録·商部下》:「韓文公(愈)與孟東野(郊)友善,韓公文至高,孟長於五言,時號孟詩韓筆。」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六朝之际,虽文与笔分,然士之不工修词者鲜矣。」 ⑤书画作品。《新唐書·文藝傳中·張旭》:「旭因問所藏,盡出其父書,旭視之,天下奇筆也,自是盡其法。」宋沈括《夢溪筆談·書畫》:「相國寺舊畫壁,乃高益之筆。」《徐霞客遊記·粤西遊日記一》:「洞前左崖瀕水趾,刻『琴潭』二大字,即(方)信儒筆。」 ⑥(汉字的)笔画。如:起笔;笔顺。《晋書·王羲之傳》:「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舊唐書·薛收傳附薛稷》:「稷外祖魏徵家富圖籍,多有虞(世南)、褚(遂良)舊跡。稷鋭精模倣,筆態遒麗,當時無及之者。」鲁迅《华盖集续编·关于〈三藏取经记〉等》:「前朝的缺笔字,因为故意或习惯,也可以沿至后一朝。」 ⑦星名。即彗星。《釋名·釋天》:「筆星,星氣有一枝末鋭似筆也。」 ⑧量词。 ⑨姓。《萬姓統譜·質韻》:「筆,見《姓苑》。」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