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符 |
释义 | 符 《説文》:「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聲。」 fú 《廣韻》防無切,平虞奉。侯部。 ①古代朝廷封爵、置官、命使和调遣兵将的凭证。《孫子·九地》:「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遂行,至鄴,矯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漢書·文帝紀》:「九月,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顔師古注:「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𨭽刻篆書,第一至第五。』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從簡易也。』師古曰:與郡守為符者,謂各分其半,右留京師,左以與之。」《文選·司馬遷〈報任安書〉》:「僕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李善注:「《漢書》曰:漢初功臣,剖符世爵。」唐韋應物《秋景詣瑯瑘精舍》:「意有清夜戀,身為符守嬰。」后世借指州、县官的印信。宋王安石《送王詹叔利州路運判》:「王孫舊讀五車書,手把山陽太守符。」 ②符节,古代出入门关的凭证。《玉篇·竹部》:「符,符節也,分為兩邊,各持其一,合之為信。」《周禮·地官·掌節》:「門關用符節……皆有期以反節。凡通達於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墨子·號令》:「諸城門若亭,謹候視往來行者符。符傳疑若無符,皆詣縣廷言。」《後漢書·郭丹傳》:「後從師長安,買符入函谷關。」李賢注:「符即𦈡也。前書音義曰:舊出入關皆用傳。傳煩,因裂𦈡帛分持,後復出,合之以為符信。」 ③契约;证券。《周禮·天官·小宰》「聽取予以書契」漢鄭衆注云:「書契,符書也。」孫詒讓正義引惠士奇云:「《易林·大畜之未濟》云:『符左契右,相與合齒。』」《史記·吕不韋列傳》:「(華陽夫人)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後宫,不幸無子,願得子楚立以為適嗣,以託妾身。』安國君許之,乃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為適嗣。」唐韓愈《原道》:「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宋蘇軾《愛玉女洞中水既致兩缾恐後復取而為使者見紿因破竹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為往來之信戲謂之調水符》:「誰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④法规。《淮南子·主術》:「執柄持術,得要以應衆,執約以治廣,處静持中,運於璇樞,以一合萬,若合符者也。」高誘注:「符,約也。」《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裴駰集解引如淳曰:「伍符,亦什伍之符,約節度也。」《宋書·自序》:「民有盜發冢者,罪所近村民,與符伍遭劫不赴救同坐。」 ⑤古代下行公文的一种文体。《釋名·釋書契》:「符,付也,書所以勅命於上,付使傳行之也。」《商君書·定分》:「諸官吏及民有問法令之所謂也於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問之法令明告之。各為尺六寸之符,明書年、月、日、時、所問法令之名,以告吏民。」《晋書·王羲之傳》:「復被州符,增運千石。」《新唐書·食貨志一》:「玄宗初立,求治,蠲傜役者給蠲符。」清貝青喬《雜謡》:「縣官目擊議開賬,諸使方下秋徵符!」 ⑥向下属发出命令或通知。《晋略·庾亮傳》:「琅邪人卞咸與宗俱誅,其兄闡奔峻,亮符峻送闡,峻匿弗予。」《北史·裴駿傳附裴宣》:「并符出兵之鄉,其家有死於戎役者,皆使招魂復魄,祔祭先靈,復其年租調。」《金史·河渠志》:「櫟又言乞許都水監符下州府運司,專其用度,委其任責,一切同於軍期,仍委執政提控。」 ⑦道;规律。《吕氏春秋·精諭》:「故未見其人而知其志,見其人而心與志皆見,天符同也。」高誘注:「符,道也。」《文選·陸機〈辨亡論〉》:「戰守之道,抑有前符。」李善注:「符,猶法也。」《新唐書·裴寂傳》:「我腹背支敵,敗之符也。」梁启超《欧战蠡测·欧战之动因》:「一旦深入以求其故,然后知其间因果连属,盖一一皆出於自然之运,必至之符。」 ⑧仪表。《元史·天文志一》:「景符之制,以銅葉,博二寸,長加博之二,中穿一竅,若針芥然。……竅達日光,僅如米許,隱然見横梁於其中。」按:景符,即影符,古代用以观测日影的一种天文仪器。 ⑨作物的横行。宋趙與時《賓退録》卷三:「乃布種……七寸為壟,五寸為符,終畝為符二十,為壟千二百,壟從符衡。」 ⑩瑞征,迷信的人认为是天神显示给人的某种征兆、启示。《竹書紀年》卷下:「季歷之十年,飛龍盈於殷之牧野,此蓋聖人在下位將起之符也。」《漢書·揚雄傳下》:「方將俟元符,以禪梁甫之基,增泰山之高。」顔師古注:「符,瑞也。」唐柳宗元《貞符》:「是故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平帝》:「而且經術之變,溢為五行災祥之説,陽九百六之數,易姓受命之符。」 ⑪符谶,一种假称神意以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光武先在長安時同舍生彊華自關中奉《赤伏符》,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鬭野,四七之際火為主』。」唐杜甫《朝獻太清宫賦》:「唯累聖之徽典,恭淑慎以允緝;兹火土之相生,非符讖之備及。」清顧炎武《日知録·兩漢風俗》:「新莽居攝,頌德獻符者徧於天下。」 ⑫符箓,旧时道士用来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书。《後漢書·皇甫嵩傳》:「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黄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呪説以療病。」《抱朴子·内篇·登涉》:「凡人入山,皆當齋潔七日,不經污穢,帶昇山符,出門作周身三五法。」《宣和遺事·政和六年》:「靈素既遭遇道君之後,是時宫間多妖怪,詔靈素治之。靈素乃作鐵簡,長九尺,上書符箓,埋於地,其怪遂絶。」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六》:「符的威力,就因为这好像是字的东西,除道士以外,谁也不认识的缘故。」 ⑬符号。如:音符;休止符。 ⑭相合。《洪武正韻·模韻》:「符,合也。」《史記·貨殖列傳》:「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騐邪?」司馬貞索隱:「符謂合於道也。」南朝宋王僧達《答顔延年》:「崇情符遠跡,清氣溢素襟。」唐李白《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既苦且清,足以符吾志也。」鲁迅《准风月谈·后记》:「虽然他们的根据嗅觉的判断,有时也并不和事实相符。」 ⑮验证;应验。《洪武正韻·模韻》:「符,騐也;證也。」《荀子·性惡》:「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騐。」楊倞注:「符以竹為之,亦相合之物,言論議如别之合,如符之騐然可施行也。」《淮南子·本經》:「審於符者,怪物不能惑也。」高誘注:「符,騐也。」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天類》:「天示其度,地産其狀,物獻其則,身具其符。」 ⑯相当。唐許敬宗《唐并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價符趙璧,愈擅入秦之美。」唐杜甫《送竇九歸成都》:「非爾更苦節,何人符大名。」 ⑰竹名。元李衎《竹譜詳録·竹品譜·神異品》:「符竹,廣中惠州羅浮山中生,葉長七八寸,闊一寸許,每一葉上有白道如蟲行迹,屈曲如篆書文。土人云:昔天師為雨暘愆期,嘗臨海岸作法,書符於竹間,故有此種。今茅山亦有此種,云是三茅君書符於此,故生。」 ⑱同「苻」。鬼目草。《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葴持若蓀」唐顔師古注:「持當為符,字之誤耳。符,鬼目也。」按:《爾雅·釋草》:「苻,鬼目。」 ⑲通「孚」。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需部》:「符,叚借為孚。」《史記·律書》:「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司馬貞索隱:「符甲猶孚甲也。」 ⑳通「浮」。显现在外的。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需部》:「符,叚借為浮。」《文選·左思〈蜀都賦〉》:「符采彪炳。」李善注引劉逵曰:「符采,玉之横文也。」《晋書·食貨志》:「登良山而採符玉,泛瀛海而罩珠璣。」 ㉑通「柎」。萼足。《山海經·西山經》:「(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葉如榖,其實大如瓜,赤符而黑理。」畢沅校正:「符,借為柎也。」 ㉒古县名。故址约在今四川省合江县境。《漢書·地理志上》:「(犍為郡)縣十二:僰道……符。」 ㉓姓。《廣韻·虞韻》:「符,姓。魯頃公之孫雅仕秦為符璽令,因而氏焉。」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