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瀼 |
释义 | 瀼 《説文新附》:「瀼,露濃皃。从水,襄聲。」 (一)ráng 《廣韻》汝陽切,平陽日。陽部。 ①露盛貌。多叠用。《説文新附·水部》:「瀼,露濃皃。」《玉篇·水部》:「瀼,露盛皃。」《詩·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毛傳:「瀼瀼,盛貌。」南朝陳徐陵《梁禪陳璽書》:「榮光曖曖,已冒墟廛;甘露瀼瀼,亟流庭苑。」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恨程途渺茫,更風波零瀼,我這裏千回百轉自徬徨。」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百一十五首》之五十二:「屋瓦自驚天自笑,丹毫圓折露華瀼。」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附录二·莲蓬人》:「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 ②〔瀼瀼〕波浪开合貌。《集韻·陽韻》:「瀼,水皃。」《文選·木華〈海賦〉》:「驚浪雷奔,駭水迸集。開合解會,瀼瀼濕濕。」李善注:「瀼瀼濕濕,開合之貌。」 (二)nǎng 《集韻》乃朗切,上蕩泥。 水流貌。《集韻·蕩韻》:「瀼,水流皃。」 (三)ràng 《集韻》人樣切,去漾日。 ①涧水横通山谷入江河。《正字通·水部》:「瀼,夔州澗水横通山谷間,市人謂之瀼,居人分其左右謂之瀼東、瀼西。」唐元結《瀼溪銘序》:「瀼水夏瀼江海,則百里為瀼湖,二十里為瀼溪。」宋陸游《入蜀記》卷六:「土人謂山間之流通江者曰瀼。」今重庆市云阳县、奉节县,湖北省巴东县一带入江水道以瀼为名者甚多。 ②水名。瀼水分西瀼、东瀼;西瀼,又称大瀼。都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境。《集韻·漾韻》:「瀼,水名,在蜀。」《水經注·江水一》:「白帝山城周迴二百八十步,北緣馬嶺,接赤岬山,其間平處南北相去八十五丈,東西十七丈。又東傍東瀼溪,即以為隍,西南臨大江,闚之眩目。」楊守敬疏:「《方輿勝覽》:千頃池一道南流為西瀼水……《明一統志》:「大瀼水在夔州府城東,自達州萬頃池發源,經此流入大江。即指西瀼水也。是西瀼、大瀼為一水。全氏(祖望)謂東瀼、西瀼與大瀼而三者亦誤。西瀼在今奉節縣東一里,俗名分水河。東瀼在縣東十里,俗名鐵柱溪。今雲陽縣東之東瀼河,乃别一水也。」唐杜甫《晚登瀼上堂》:「故躋瀼岸高,頗免崖石擁。」 ③古州名。治临江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西南)。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廣西五·南寧府》:「廢瀼州,府南二百八十里,東至廣東欽州六百三十里。《通典》:隋大將軍劉方始開此路,置鎮守,尋廢不通。唐貞觀十二年,清平公李宏節,遣欽州首領寧師京尋劉方故道,開置瀼州,以達交趾,治臨江縣,兼領波零、鵠山、宏遠三縣。天寶初,改為臨潭郡。」 (四)rǎng 《集韻》汝兩切,上養日。 水淤;沤渍。《集韻·養韻》:「瀼,水淤也。」明黄省曾《藝菊書》:「凡藝菊有六事:一之貯土。凡藝菊擇肥地一方,冬至之後,以純糞瀼之,候凍而乾,取其土之浮鬆者,置之場地之上,再糞之。」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