駊 《説文》:「駊,駊騀也。从馬,皮聲。」按:段玉裁注依全书通例及《玉篇》所载订正为:「駊,駊騀,馬摇頭也。」 pǒ 《廣韻》普火切,上果滂。又布火切。歌部。 ①〔駊騀〕 ⒈马摇头。《説文·馬部》:「駊,駊騀也。」《玉篇·馬部》:「駊,駊騀,馬摇頭。」唐杜甫《揚旗》:「初筵閲軍裝,羅列照廣庭;庭空六馬入,駊騀揚旗旌。」仇兆鰲注:「《説文》:『駊騀,馬摇頭也。』」又比喻起伏不平。唐韓偓《多情》:「酒蕩襟懷微駊騀,春牽情緒更融怡。」清馬金伯《詞苑萃編·紀事八》引《閒情集》:「洞簫聲駊騀,酒濃春蕩,無端牽惹情緒難由。」 ⒉马恶行。《廣韻·果韻》:「駊,駊騀,馬惡行。」宋王安中《次秦夷行觀老杜畫像韻》:「蒙茸頭傾冠,駊騀鐙脱足。」清李良年《官馬行》:「錦衣使者來如雲,駊騀歘忽數十羣,老農哀呼馬不聞。」 ⒊高大貌。《字彙·馬部》:「駊,駊騀,高大貌。」《文選·揚雄〈甘泉賦〉》:「崇丘陵之駊騀兮,深溝嶔巖而為谷。」李善注:「駊騀,高大貌也。」一说丘陵偏颇之状。清桂馥《札樸·匡謬·駊騀》于《甘泉賦》李善注下谓:「駊騀,言丘陵偏頗之狀。」康有为《六哀诗》:「密勿赞新猷,气象皆駊騀。」 ②马行貌。《集韻·果韻》:「駊,馬行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