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ㄧㄣ 1. 樂音。《說文解字.音部》:「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南朝梁.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五色相宣,八音協暢。」《老殘遊記》第二回:「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 2. 聲響。如:「哨音」、「噪音」、「隔音牆」。《莊子.徐无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3. 指說話的發聲或腔調。如:「口音」、「鄉音」。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二首之一:「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宋.蘇軾〈祭石幼安文〉:「竄流江湖,隻影自憐,聞人蜀音,回首粲然。」 4. 文字之讀音。如:「字音」、「注音」、「音切」。《晉書.卷九一.儒林列傳.徐邈》:「撰正五經音訓,學者宗之。」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條例》:「先儒舊音,多不音注。」 5. 書信、訊息。如:「回音」、「靜候佳音」、「音信全無」。《儒林外史》第八回:「便是小姪們聞了表兄訃音,思量總角交好,不想中路分離,臨終也不能一別。」清.洪昇《長生殿》第四九齣:「問音由,佳人果有佳音否?」 6. 尊稱他人之言語或訓示。如:「玉音」、「德音」。《詩經.邶風.谷風》:「德音莫違,及爾同死。」三國魏.曹植〈七啟〉:「將敬滌耳,以聽玉音。」 7. 姓。如清代有音泰。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二)ㄧㄣˋ 樹蔭。通「蔭」。《左傳.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