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合、調和。《說文解字.言部》:「諧,詥也。」《書經.舜典》:「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左傳.襄公十一年》:「如樂之和,無所不諧。」 2. 辦成、說妥。《董西廂》卷三:「願先生變雅操為和聲,以詞挑之,事必諧矣。」《鏡花緣》第一五回:「老師如攜門生信去,此事斷無不諧。」 3. 商議、協調。《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列傳.張讓》:「當之官者,皆先至西園諧價,然後得去。」 4. 耦合、締結婚約。唐.蔣防〈霍小玉傳〉:「一生歡愛,願畢此期。然後玅選高門,以諧秦晉。」 5. 滑稽、戲謔。如:「詼諧」、「諧趣」。《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舍人不服,因曰:『臣願復問朔隱語,不知,亦當榜。』即妄為諧語曰:『令壼齟,老柏塗,伊優亞,狋吽牙,何謂也?』」《晉書.卷九二.文苑列傳.顧愷之》:「愷之好諧謔,人多愛狎之。」 6. 「齊諧」:古代志怪之書,一說為人名。後代志怪之書多以此名書,如《齊諧記》、《續齊諧記》。《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唐.成玄英.疏:「姓齊名諧,人姓名也,亦言書名也,齊國有此俳諧之書也。……齊諧所著之書,多記怪異之事。」 =>「龤」之異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