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0726A00726A00726A00726A00726A00726A00726A00726A00726
字號A00726正字 - 03 - 06 
說文釋形

,就也。从囗、大。徐鍇曰:「《左傳》曰:『種〔植〕有禮,因重固。能大者,眾圍就人〔之〕。』」(於真切)

注音ㄧㄣ
漢語拼音yīn
釋義

1.  憑藉、依據、利用。《說文解字.囗部》:「因,就也。」《孟子.離婁上》:「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金史.卷七七.列傳.宗弼》:「宗弼乃因老鸛河故道開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2.  承襲、延續。如:「因襲」。《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宋.蘇軾〈永興軍秋試舉人策問〉:「昔漢受天下於秦,因秦之制,而不害為漢。」

3.  連接。《逸周書.卷五.作雒》:「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宋.陸游〈城西接待院後竹下作〉詩:「水邊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數百箇。」

4.  親近。《左傳.閔公元年》:「親有禮,因重固,閒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唐.韓愈〈祭薛助教文〉:「同官太學,日得相因,奈何永違,祇隔數晨。」

5.  相就趨赴。《國語.鄭語》:「公曰:『謝西之九州,何如?』對曰:『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三國吳.韋昭.注:「因,就也。」《漢書.卷八二.王商史丹傅喜傳.王商》:「及商以閨門事見考,自知為鳳所中,惶怖,更欲內女為援,乃因新幸李婕妤家白見其女。」

6.  順應。《莊子.養生主》:「批大卻,道大窾,因其固然。」唐.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

7.  增添、積累。《論語.先進》:「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記.卷三○.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8.  機會。唐.鮑溶〈客途逢鄉人旋別〉詩:「驚鴻一斷行,天遠會無因。無因忽相會,感歎若有神。」宋.朱淑真〈次韻見贈兼簡吳夫人〉詩:「南北常嗟見未因,停舟今喜笑談親。」

9.  原由、緣故。如:「起因」、「誘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後果」。《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鄒陽》:「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珠和璧,祇怨結而不見德。」《紅樓夢》第四二回:「眾人不知話內有因。」

10.  於是、從而。《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鏡花緣》第四八回:「惜湮沒無聞,而哀群芳之不傳,因筆志之。」

11.  就、乃。《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12.  猶,如同。《戰國策.楚策四》:「夫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

13.  當介詞:

(1) 乘、趁。《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此天之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三國志.卷一四.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郭嘉》:「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

(2) 經由、透過。《史記.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然後得釋。」《後漢書.卷三五.張曹鄭列傳.鄭玄》:「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

(3) 由於。如:「因公出差」、「因事請假」。《史記.卷一一一.衛將軍驃騎列傳.衛將軍》:「張騫從大將軍,以嘗使大夏,留匈奴中久,導軍,知善水草處,軍得以無飢渴,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唐.李白〈贈秋浦柳少府〉詩:「因君樹桃李,此地忽芳菲。」

(4) 依照根據。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孫武》: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5) 為了。《紅樓夢第二三回:「盈盈蠟淚因誰泣,點點花愁為我嗔。」

14.  姓。如明代有因禮。

A00726
A00726-012
部首筆畫  - 01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廣碑別字.六畫.因字》引〈唐朱陽縣開國男代郡和智全墓誌〉。


A00726
A00726-007
部首筆畫  - 01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六畫.因字》引〈隋□弘秤墓誌〉。


A00726-001
部首筆畫  - 02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廣韻.平聲.真韻》。


注音 ㄧㄣ
漢語拼音 yīn
研訂者 陳新雄
內容

」為「因」之異體。《說文解字.囗部》:「因,就也。從囗大。」《金石文字辨異.平聲.真韻》:「,〈漢尹宙碑〉:『以為氏。』按即因,〈北齊姜造像記〉:『藉報遠。』……,〈北魏孝文弔比干墓文〉:『封墓誰。』」《廣韻.平聲.真韻》:「因,託也,仍也,緣也,就也。亦姓。《左傳》遂人四族,有因氏,俗作。」《四聲篇海.囗部》:「,音因,義同。」《字彙.囗部》:「,俗因字。」按因字一變作,大字變作工,再變作,則因變而為,故今定為因之異體。

A00726
A00726-004
部首筆畫  - 03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諄韻.因字》引〈張公神碑〉。


A00726
A00726-003
部首筆畫  - 03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諄韻.因字》引〈孫叔敖碑〉。


A00726
A00726-006
部首筆畫  - 03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六畫.因字》引〈隋關明墓誌〉。

《敦煌俗字譜.囗部.因字》引〈中103.1035.下4〉。


A00726
A00726-005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六畫.因字》引〈隋郭休墓誌〉。


A00726
A00726-008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六畫.因字》引〈隋□韶墓誌〉。


A00726
A00726-012-1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諄韻》。

《中文大辭典.手部》。


#「C04183」另兼正字。

A00726
A00726-002
部首筆畫  - 05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類篇.囗部》。


#「C06687」另兼正字。

注音 ㄧㄣ #ㄧㄣ
漢語拼音 yīn #yīn
研訂者 陳新雄
內容

」為「因」之異體。《類篇.囗部》:「因、。伊真切。《說文》:『就也。』一曰:仍也。又姓。古作。」《康熙字典.囗部》:「因,古文。」今據《類篇》以為「因」之異體。


#「C06687」另兼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平聲.十八諄.頁97.左
平聲.十八諄.頁98.右
隸辨
卷一.平聲.十七真.頁117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五經文字
囗部.頁74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十八諄.伊真切.頁124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六書正譌
平聲.十一真諄臻韻.頁33.右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一.平聲.八真.頁544.上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正譌.平聲.頁202.左
字辨
彙音寶鑑
卷四.巾上平聲.頁323.左
卷四.巾上平聲.頁323.左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一.平聲.十八真.頁60.左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9: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