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公 |
释义 | 公 《説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為公。』」 gōng 《廣韻》古紅切,平東見。東部。 ①公正,平允,无私。《説文·八部》:「公,平分也。」《玉篇·八部》:「公,平也,正也。」《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孔傳:「從政以公平滅私情,則民其信歸之。」《韓非子·五蠹》:「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四回:「斷得不公,自然上控。」 ②共;共同。如:公约;公议。《玉篇·八部》:「公,通也。」《廣韻·東韻》:「公,共也。」《荀子·解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楊倞注:「公,共也。」唐韓愈《與孟尚書書》:「故學士多老死,新者不見全經,不能盡知先王之事,各以所見為守,分離乖隔,不合不公。」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四十五回:「大家公推李村长当『汉奸财产处理委员会』的主任。」 ③公然,公开地。《史記·李斯列傳》:「丞相長男李由為三川守,楚盜陳勝等皆丞相傍縣之子,以故楚盜公行,過三川,城守不肯擊。」《漢書·吴王劉濞傳》:「公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逆。」顔師古注:「公,謂顯然為之也。」《隋書·楊玄感傳》:「朋黨相扇,貨賄公行。」 ④公家,公众的。与「私」相对。如:公仆;公物;一心为公。《詩·豳風·七月》:「言私其豵,獻豜于公。」毛傳:「大獸公之,小獸私之。」《韓非子·五蠹》:「人主説『賢能』之行,而忘兵弱地荒之禍,則私行立而公利滅矣。」清魏源《籌漕篇下》:「合計公私所費,幾數兩而致一石,尚何暇去幫費!」引申为国际间的。如:公海;公历。 ⑤公事。《爾雅·釋詁上》:「公,事也。」《詩·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鄭玄箋:「公,事也。早夜在事,謂視濯溉饎爨之事。」《資治通鑑·唐昭宗天復元年》:「今此曹在公私者以萬數,豈可盡誅邪!」胡三省注:「公,謂有職名於官者。」鲁迅《故事新编·理水》:「第二天,说是因为路上劳顿,不办公,也不见客。」也指官府。《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毛傳:「公,公門也。」 ⑥古爵位名。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字彙·八部》:「公,爵名,五等之首曰公。」《公羊傳·隱公五年》:「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餘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⑦春秋时代诸侯的通称。《爾雅·釋詁上》:「公,君也。」清顧炎武《日知録》卷二十:「平王以後,諸侯通稱為公。」《詩·邶風·簡兮》:「公言錫爵。」《儀禮·既夕禮》:「公賵,玄纁束,馬兩。」鄭玄注:「公,國君也。」 ⑧古代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漢書·百官公卿表序》:「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汉代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后泛称朝中职高掌权者。唐劉禹錫《祭李司空文》:「復以郎吏,交歡上公。」 ⑨古楚国称县令。清顧炎武《曰知録》卷二十:「高祖初稱沛公,太上皇父稱豐公,皆楚之遺名,此縣公之公也。」《漢書·高帝紀上》:「高祖乃立為沛公。」顔師古注引孟康曰:「楚舊僭稱王,其縣宰為公。陳涉為楚王,沛公起應涉,故從楚制,稱曰公。」 ⑩对人(特指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清顧炎武《日知録》卷二十:「有尊老而公之者。《戰國策》:『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漢書·田叔傳》:「叔好劍,學黄老術於樂鉅公。」顔師古注:「公者,老人之稱也。」宋王安石《雙廟》:「兩公天下駿,無地與騰驤。」陈毅《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看我公樽俎折强权,期赢获。」 ⑪旧称亲属中的尊长。 ⑫称雄性禽兽。如:公鸡;公牛。 ⑬通「功」。功劳。《詩·小雅·六月》:「薄伐玁狁,以奏膚公。」毛傳:「奏,為;膚,大;公,功也。」《中常侍騎都尉樊君碑》:「壽張侯以公德加位特進。」 ⑭通「容(róng)」。包容。漢東方朔《七諫·謬諫》:「邪説飾而多曲兮,正法弧而不公。」王念孫雜志:「公,容也。古公與容通。」清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名字解詁上》:「晋郤芮字子公。芮讀為納,公讀為容,取容納之義也。公與容同聲而通用。故容貌之容本作頌,从頁公聲。」 ⑮姓。《廣韻·東韻》:「公,姓。漢有主爵都尉公檢。」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