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目 |
释义 | 目 《説文》:「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𡇡,古文目。」段玉裁注:「(古文)囗象面,中象眉目。江沅曰,外象匡,内象𣮌目。」徐灝箋:「小篆从古文變耳。『目』篆本横體,因合於偏旁,而易横為直。」 mù 《廣韻》莫六切,入屋明。沃部。 ①人的眼睛。《説文·目部》:「目,人眼。」《易·鼎》:「巽而耳目聰明。」《國語·吴語》:「(伍員)將死,曰:『以懸吾目於東門,以見越之入,吴國之亡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竅為目。」王冰注:「目所以司見形色。」唐劉知幾《史通·内篇·言語》:「是則董狐、南史,舉目可求;班固、華嶠,比肩皆是者矣。」也指动物的眼睛。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卷上:「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 ②看;注视。《廣雅·釋詁一》:「目,視也。」《正字通·目部》:「目,凡注視曰目之。」《左傳·宣公十二年》:「目於眢井而拯之。」杜預注:「視虚廢井而求拯。」孔穎達疏:「當目視於眢井而拯出之。」《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渡河,船人見其美丈夫獨行,疑其亡將,要中當有金玉寳器,目之,欲殺平。」清黄燮清《災民嘆》:「徐泗更蕭條,道路不忍目。」 ③以目表示愤懑。《釋名·釋形體》:「目,默也,默而内識也。」《正字通·目部》:「目,凡恚怒側視亦曰目。」《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韋昭注:「不敢發言,以目相眄而已。」《漢書·金日磾傳》:「弄兒或自後擁上項,日磾在前,見而目之。」顔師古注:「目,視怒也。」《新唐書·李忠敏傳》:「鄭注誣逐宰相宋申錫,天下以目。」 ④以目示意。《正字通·目部》:「目,意有所使而顧之曰目。」《史記·高祖本紀》:「酒闌,吕公因目固留高祖。」《漢書·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羽不應。」唐白行簡《李娃傳》:「(李)娃曰:『不見責僻陋,方將居之,宿何害焉?』生數目姥,姥曰:『唯唯。』」清袁枚《書魯亮儕》:「田公默然,兩司目之退,魯不謝走出,至屋霤外,田公變色,下階呼曰:『來!』」 ⑤看待。唐白居易《不出門》:「不知天壤内,目我為何人。」明李贄《焚書·童心説》:「後學不察,便謂出自聖人之口也,决定目之為經矣。」鲁迅《准风月谈·新秋杂识》二:「所以最妥当是救月亮,那怕爆竹放得震天价响,天狗决不至于来咬,月亮里的酋长(假如有酋长的话)也不会出来禁止,目为反动的。」 ⑥看法。《北史·李彪傳》:「赫赫之威,振於下國;肅肅之稱,著自京師。天下改目,貪暴斂手。」明方孝孺《答王秀才書》:「俾世俗易心改目,以勉其遠且大者。」 ⑦看重。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公少依舅氏,讀書習騎射,事親孝謹,偘偘自將,不縱為子弟華靡遨放事,出入敬恭,軍中皆目之。」《新唐書·宗室傳·李從晦》:「(李從晦)奬目後進,名知人。」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光武貧時,與李通訟逋租於嚴尤,尤奇而目之。」 ⑧眼力;眼界。《孟子·告子上》:「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工非魯般之目,無以見其工巧。」唐王之涣《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七》:「才臣疏節闊目,往往不可小知。」 ⑨孔眼。《韓非子·外儲説右下》:「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素問·解精微論》:「目者,其竅也。」《三國志·吴志·張昭傳》:「然猶不能已,乃作射虎車,為方目。閒不置蓋,一人為御,自於中射之。」《天工開物·粹精·攻黍》:「凡麻篩與米篩小者同形,而目密五倍。」 ⑩要目;条目。《小爾雅·廣詁》:「目,要也。」《論語·顔淵》:「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宋史·李綱傳上》:「棁受事目,不措一辭,還報。」明李贄《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起自春秋,訖於宋元,分為紀傳,總類别目,用以自怡。」又生物学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几个群叫目。如:鸟纲中有雁形目、鸡形目等;松柏纲中有银杏目、松柏目等。鲁迅《坟·人之历史》:「又集与此相似者,谓之猫科;科进为目,为纲,为门,为界。」 ⑪目录。《南史·張弘策傳附張纘》:「(纘)嘗執四部書目曰:『若讀此畢,可言優仕矣。』」唐韓愈《上張僕射書》:「有小吏持院中故事節目十餘事來示愈。」鲁迅《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留心过学者所开的参考书目,结果都不满意。」 ⑫名;名目。《篇海類編·身體類·目部》:「目,名號也,名目也。」《後漢書·酷吏傳·王吉》:「凡殺人皆磔屍車上,隨其罪目,宣示屬縣。」李賢注:「目,罪名也。」宋曹勛《北狩見聞録》:「死生一切唯命,不必以此為目也。」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土田》:「土田之目有二:曰官田,曰民田。」又数目。《遼史·食貨志上》:「歲秋,社民隨所穫,户出粟庤倉,社司籍其目。歲儉,發以振民。」 ⑬称,称呼。《穀梁傳·隱公元年》:「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范甯注:「目君,謂稱鄭伯。」《文心雕龍·總術》:「夫文以足言,理兼詩書,别目兩名,自近代耳。」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圖畫》:「(鄭)虔工書畫,又工詩,故有三絶之目。」《清朝野史大觀·清人逸事·三聖七賢》:「時(曾)文正幕中,有三聖七賢之目,皆一時宋學宿儒。」 ⑭标题。《後漢書·襄楷傳》:「琅邪宫崇詣闕,上其師干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李賢注:「目,題目也。」唐劉知幾《史通·内篇·六家》:「又録開皇、仁壽時事,編而次之,以類相從,各為其目,勒成《隋書》八十卷。」《農桑輯要·原序》:「於是徧求古今所有農家之書,披閲參考,删其繁重,摭其切要,纂成一書,目曰《農桑輯要》。」 ⑮品评;品题。《後漢書·許劭傳》:「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世説新語·賞譽》:「山公舉阮咸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萬物不能移也。』」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晋書·九品中正》:「王濟為太原大中正,訪問者論邑人品狀,至孫楚,則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為之。』」 ⑯首领;头领。《元典章·聖政》:「仰各頭目,用心照管。」《清史稿·祁𡎴傳》:「(英兵)登岸侵擾,其兵目伯麥闖入三元里,民憤,磔之。」 ⑰树木枝干纹理纠结不顺的部位。《周禮·考工記·弓人》:「析幹必倫,析角無邪,斲目必荼。」鄭玄注引鄭司農云:「目,幹節目。」《吕氏春秋·舉難》:「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瓋。」《禮記·學記》:「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⑱姓。《萬姓統譜·屋韻》:「目,目夷之後,以王父字為氏。周目夷,字子魚,宋襄公庶兄。」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