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誦 |
释义 | 誦〔诵〕 《説文》:「誦,諷也。从言,甬聲。」 sòng 《廣韻》似用切,去用邪。東部。 ①朗诵;念读。《説文·言部》:「誦,諷也。」《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鄭玄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穆子不説,使工為之誦《茅鴟》。」《樂府詩集·雜曲歌辭·焦仲卿妻》:「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世説新語·文學》:「所誦五言,又其所未嘗聞,歎美不能已。」唐李白《贈何七判官昌浩》:「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 ②述说。《廣雅·釋詁四》:「誦,言也。」《孟子·告子下》:「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文選·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人誰或可進謀誦志以沃朕心。」李周翰注:「誰人或堪為此事誦述也。」宋岳珂《桯史》卷九:「某去則不妨,然記得一小話,敢為都督誦之。」 ③以婉言、隐语讽谏。《左傳·襄公四年》:「臧紇救鄫,侵邾,敗于狐駘……國人誦之曰:『臧之狐裘,敗我於狐駘。』」《國語·周語上》:「𥈟賦,矇誦。」韋昭注:「誦,謂箴諫之語也。」又《楚語上》:「宴居有師工之誦。」韋昭注:「誦,謂箴諫時世也。」 ④诗篇。《詩·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訩。」漢荀悦《申鑒·時事》:「覽列圖誦,列傳遵典,行内史執其彤管記。」 ⑤背诵。《後漢書·荀悦傳》:「所見篇牘,一覽多能誦記。」唐杜甫《可歎》:「羣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宋蘇軾《前赤壁賦》:「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⑥通「頌」。颂扬。《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文王之功,天下誦而歌舞之。」《史記·秦始皇本紀》:「登兹泰山,周鑒東極,從臣思迹,本源事業,祗誦功德。」宋陸游《離堆伏龍祠觀孫太古畫英惠王像》:「嗚呼秦守信豪傑,千年遺迹人猶誦。」明張居正《贈水部周漢浦榷竣還朝序》:「賦視舊額務在輕貸,輿人誦焉。」 ⑦通「訟」。公开宣布或说明。《漢書·高后紀》:「平陽侯馳語太尉周勃,勃尚恐不勝,未敢誦言誅之。」顔師古注引鄧展曰:「誦言,公言也。」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六:「《史記》誦作訟。韋昭曰:『訟,猶公也。』」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