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物 |
释义 | 物 《説文》:「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从牛,勿聲。」按:「物」之本义为杂毛牛。 wù 《廣韻》文弗切,入物微。術部。 ①杂色牛。王国维《釋物》:「卜辭云:『丁酉卜,即貞,后祖乙古十牛。四月。』又云:『貞,后祖乙古物。四月。』……前云『古十牛』,後云『古物』,則『物』亦牛名。」「古者謂雜帛為物,蓋由『物』本雜色牛之名,後推之以名雜帛。」又引申为牛羊的毛色。《詩·小雅·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毛傳:「異毛色者三十也。」 ②牲畜的种类、品级。《六書故·動物一》:「凡畜牲皆以毛物别。」《詩·小雅·六月》:「比物四驪,閑之維則。」毛傳:「物,毛物也。」孔穎達疏:「《夏官·校人》云:『凡大事祭祀朝覲會同,毛馬而頒之。』『凡軍事,物馬而頒之。』注云:『毛馬,齊其色。』『物馬,齊其力。』是『毛物』之文也。」《周禮·地官·牧人》:「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孫詒讓正義:「物猶言種類也……凡牲畜,區别毛色,各為種類,通謂之物。」 ③形色。《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降豐荒之祲象。」鄭玄注:「物,色也。視日旁雲氣之色……知水旱所下之國。」孫詒讓正義:「凡物各有形色,故天之雲色,地之土色,牲之毛色,通謂之物。」《左傳·僖公五年》:「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禮也。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杜預注:「雲物,氣色灾變也。」 ④杂色的旗。《釋名·釋兵》:「(九旗)雜帛為物,以雜色綴其邊為燕尾,將帥所建,象物雜色也。」《周禮·春官·司常》:「通帛為旜,雜帛為物。」孫詒讓正義:「雜帛者,縿、斿異色,猶《士冠禮》之『雜裳』,皆取不專屬一色之義。蓋縿如五正旗,而以雜色為之斿,其别制又有易斿為旆者。故《釋天》云:『繼旐曰旆。』郭注云:『帛續旐末為燕尾者。』」也泛指杂色绢帛。唐玄宗《賜高麗莫離支及吐谷渾等大首領爵賞制》:「文簡可封遼西郡王,食邑三千户,行左衛大將軍員外置同正員,賜宅一區,馬四匹,物六百段。」 ⑤客观存在的物体。《説文·牛部》:「物,萬物也。」《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羣分。」《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列子·黄帝》:「凡有貌像聲色者,皆物也。」宋蘇軾《赤壁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又指事和事情。《玉篇·牛部》:「物,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賔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鄭玄注:「物,猶事也。」《吕氏春秋·先識》:「(晋威公)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高誘注:「物,事。」《三國志·蜀志·後主傳》:「使使持節丞相亮授印綬,敬聽師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與!」《北齊書·李元忠傳》:「元忠雖居要任,初不以物務干懷,唯以聲酒自娱,大率常醉。」 ⑥社会,外界环境。《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記·樂書》:「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張守節正義:「物者,外境也。」《太平廣記》卷九十二引《宣室志》:「願棄官,從吾師為物外之遊。」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⑦哲学用语。物质,与「心」相对。宋陳亮《經書發題·書經》:「夫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毛泽东《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 ⑧物产。《周禮·天官·太宰》:「以九貢致邦國之用……八曰斿貢,九曰物貢。」鄭玄注:「物貢,雜物魚鹽橘柚。」《三國志·吴志·吴主傳》:「(赤烏六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旃遣使獻樂人及方物。」唐杜甫《枯椶》:「傷時苦軍乏,一物官盡取。」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六:「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⑨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且三代之亡,共子之廢,皆是物也……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義,則必有禍。」杜預注:「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共子,晋申生,以驪姬廢。」《世説新語·言語》:「羊權為黄門侍郎,侍簡文坐。帝問曰:『夏侯湛作《羊秉叙》絶可想。(羊秉)是卿何物?有後不?』權潸然對曰:『亡伯令問夙彰,而無有繼嗣……』」唐柳宗元《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别》:「直以慵疎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 ⑩神灵;精怪。《史記·天官書》:「所見天變,皆國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時應。」《漢書·武帝紀》:「朕巡荆揚,輯江淮物,會大海氣,以合泰山。」顔師古注引如淳曰:「物猶神也。」唐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十六:「吴水深萬丈,楚山邈千重。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當逢。」 ⑪古代举行射礼时,射者站立处。其范围事先画定。《儀禮·鄉射禮》:「射自楹間,物長如笴,其間容弓,距隨長武。」鄭玄注:「物謂射時所立處也……笴,矢幹也,長三尺,與跬相應,射者進退之節也。」 ⑫标记;记号。《左傳·定公十年》:「叔孫氏之甲有物,吾未敢以出。」杜預注:「物,識也。」 ⑬特指文章或说话的实际内容。晋陸機《文賦》:「體有萬殊,物無一量。」清譚仲修《復堂詞話》:「文焉而不物者,過矣靡矣,又豈詞之本然也哉?」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⑭典章制度。《左傳·哀公元年》:「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禮記·檀弓下》:「禮有微情者,有以故興物者,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鄭玄注:「(物)衰絰之制。」《新唐書·杜如晦傳》:「方為相時,天下新定,臺閣制度,憲物容典,率二人討裁。」明張煌言《答趙安撫書》:「從來更姓改物,皆因處置得宜,然後人情豫附。」 ⑮选择;观察。《周禮·地官·載師》:「掌任土之灋,以物地事授地職,而待其政令。」鄭玄注:「物,物色之,以知其所宜之事而授農牧衡虞。」《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仞溝洫,物土方,議遠邇。」杜預注:「物,相也,相取土之方面遠近之宜。」《淮南子·繆稱》:「欲知天道察其數,欲知地道物其樹,欲知人道從其欲。」 ⑯法律用语。权利客体之一,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⑰通「歾」。死。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履部》:「物,叚借為歾。」《荀子·君道》:「人主不能不有遊觀安燕之時,則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變焉。」《漢書·蘇建傳附蘇武》:「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王念孫雜志:「宋祁曰:『物,當從南本作歾,音没。』……念孫案:子京説近之,『物』與『歾』同,《説文》:『歾,終也。』或作『殁』。歾、物聲近而字通。今吴人言『物』字,聲如没,語有輕重耳。歾故,猶死亡。《楚元王傳》云:『物故流離以十萬數。』《夏侯勝傳》云:『百姓流離物故者過半。』『物故』與『流離』對文,皆兩字平列。諸家皆不知『物』為『歾』之借字,故求之愈深而失之愈遠也。」 ⑱姓。《正字通·牛部》:「物,姓。宋淳熙進士物孥。」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