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咸 |
释义 | 咸 《説文》:「咸,皆也,悉也。从口,从戌。戌,悉也。」 (一)xián 《廣韻》胡讒切,平咸匣。侵部。 ①普遍。《國語·魯語上》:「小賜不咸,獨恭不優。不咸,民不歸也;不優,神弗福也。」韋昭注:「咸,徧也。」《莊子·知北遊》:「周、徧、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②协;同。《詩·魯頌·閟宫》:「敦商之旅,克咸厥功。」鄭玄箋:「咸,同也。」《天工開物·舟車·雜舟》:「舟中鳴鼓若競渡,挽人從山石中聞鼓聲而咸力。」 ③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都」、「全」。《爾雅·釋詁下》:「咸,皆也。」《説文·口部》:「咸,皆也,悉也。」《書·堯典》:「允釐百工,庶績咸熙。」孔傳:「咸,皆也。」《漢書·晁錯傳》:「是故親疏皆危,内外咸怨。」唐李白《化城寺大鍾銘》:「發一言以先覺,舉百里而咸應。」董必武《武昌东湖九女墩》:「人民咸庆大翻身,国势峥嵘气象新。」 ④感知;感化。《易·臨》:「初九,咸臨,貞吉。」王弼注:「咸,感也。」《左傳·昭公二十一年》:「(鐘)小者不窕,大者不槬……窕則不咸,槬則不容。」杜預注:「(不咸)不充滿人心。」陸德明釋文:「咸,本亦作感。」《荀子·大略》:「《易》之《咸》,見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 ⑤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艮下兑上。《易·咸》:「象曰:山上有澤,咸。」孔穎達疏:「澤性下流,能潤於下;山體上承,能受其潤。以山感澤,所以為咸。」 ⑥通「諴」。和睦。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臨部》:「咸,叚借為諴。」《書·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咸,讀為諴。《説文》:『諴,和也。』咸和即諴和。」《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杜預注:「咸,同也。」《新唐書·楊弘禮傳》:「(弘禮)雅與玄感不咸,表其必亂。」《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五年》:「吴玠與都轉運使趙開不咸。」 ⑦通「函」。箧。《周禮·秋官·伊耆氏》:「伊耆氏,掌國之大祭祀,共其杖咸。」鄭玄注:「咸,讀為函。老臣雖杖於朝,事鬼神尚敬,去之,有司以此函藏之,既事乃授之。」 ⑧姓。《廣韻·咸韻》:「咸,姓。」《古今姓氏書辯證·咸韻》:「咸,出自商賢相巫咸之後,以字為氏。唐開元殿中侍御史咸廣業,世居東海臨朐。」 (二)jiǎn 《集韻》古斬切,上豏見。 ①通「減」。减损。《集韻·豏韻》:「減,《説文》:損也。或作咸。」《周禮·考工記·輈人》「駑馬之輈,深三尺有三寸」漢鄭玄注「輪軹與軫轐,大小之減,率寸半也」唐陸德明釋文作「咸」,曰:「本又作減。」阮元校勘記:「古多假咸為減,如《左傳(昭公十四年)》『不為末咸』讀末減是也。」按:今本《左傳》作「不為末減」。 ②姓。《集韻·陷韻》:「減,姓。亦省。」《漢書·酷吏傳·咸宣》:「咸宣,楊人也。」顔師古曰:「咸,音減省之減。」 (三)jiān 《集韻》居咸切,平咸見。 通「緘」。束棺绳。《集韻·咸韻》:「咸,棺傍所以繫紼者。齊人謂棺束為咸繩。通作緘。」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臨部》:「咸,叚借為緘。」《禮記·喪大記》:「凡封,用綍去碑負引。君封以衡,大夫士以咸。」鄭玄注:「咸,讀為緘。……今齊人謂棺束為緘繩。」孔穎達疏:「大夫士以咸者,大夫士無衡,使人以綍直繫棺束之緘。」又封闭。《莊子·天運》「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邪」唐陸德明釋文:「緘,司馬本作咸,云:引也。」按:成玄英疏作:「緘,閉也。」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