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卻 |
释义 | 卻 《説文》:「卻,節欲也。从卪,谷聲。」朱駿聲通訓定聲:「按:退也。从卩,節制意,谷聲。與从邑之郤别。俗字作却。」王筠句讀:「欲字或羡或譌。《廣韻》:『卻,節也。』《玉篇》:『卻,節卻也。』」 (一)què 《廣韻》去約切,入藥溪。又居勺切。鐸部。 ①节制。《廣韻·藥韻》:「卻,節也。」 ②退;使退。《廣雅·釋詁二》:「卻,讓也。」王念孫疏證:「卻為攘卻之攘,古者讓、攘同聲,字亦通用。」《廣韻·藥韻》:「卻,退也。」《馬王堆漢墓帛書·稱》:「内亂不至,外客乃卻。」《漢書·爰盎傳》:「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從。其在禁中,常同坐。及坐,郎署長布席,盎引卻慎夫人坐。」顔師古注:「卻謂退而卑之也。」清陳惕庵《漢元帝棄珠崖論》:「孝武皇帝北卻匈奴萬里。」 ③回;返回。《史記·封禪書》:「(新垣)平又言:『臣候日再中。』居頃之,日卻復中。」唐李白《對酒憶賀監》:『金龜换酒處,卻憶淚沾巾。」 ④止。清吴善述《説文廣義校訂》:「卻,因退卻之義,故引申為止而不進。」《韓非子·外儲説右上》:「然而驅之不前,卻之不止。」陈奇猷校注:「卻之乃使之停止。」唐李白《西岳雲臺歌送丹邱子》:「三峯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清黄慶澄《湖上答問》:「殊不知此不過於造律之先,立一綱領,略通算法,便能得解,不必過求,以致望而卻步。」 ⑤除。《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陸德明釋文:「却(卻),除也。」《漢書·郊祀志》:「李少君亦以祠竈、穀道,卻老方見上。」清羅有高《遊罏山記》:「飴色正紅。土人云:『甘露液所成也,食之,卻百病,耐老。』」 ⑥推辞;拒绝。清吴善述《説文廣義校訂》:「卻,因退卻之義,故引申為……辭而不受,拒而不見之詞。」《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朱熹集注:「卻,不受而還之也。」《史記·李斯列傳》:「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 ⑦仰。与「覆」相对。《儀禮·士昬禮》:「贊啟會,卻于敦南,對敦于北。」賈公彦疏:「卻,仰也,謂仰於地也。」《禮記·少儀》「劍則啓櫝,蓋襲之」漢鄭玄注:「襲,卻合之。」孔穎達疏:「皇氏云:卻,仰也。謂仰蓋於函底之下,加函底於上重合之。」明李夢陽《贈何舍人齎詔南紀諸鎮》:「卻瞻蒼梧雲氣黑,斑竹臨江怨幽色。」 ⑧副词。 ⑨介词。引进比较或行为的对象,相当于「于」(多用于比较)。张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一:「却,猶於也。」唐李白《别魯頌》:「誰道太山高?下卻魯連節。誰云秦軍衆?摧卻魯連舌。」唐陸巖夢《桂州筵上贈胡予女》:「眼睛深卻湘江水,鼻孔高於華岳山。」 ⑩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水滸傳》第三十回:「施恩來了大牢裏三次。卻不隄防被張團練家心腹人見了,回去報知。」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漫谈「漫画」》:「漫画虽然有夸张,却(卻)还是要诚实。」 ⑪助词。 (二)jiǎo 同「腳」。清吴善述《説文廣義校訂》:「卻,本古『腳』字,故从骨卩之卩,與『厀』从卩同意……自以卻為退卻字,本義别加肉作『腳』。」《睡虎地秦墓竹簡·治獄程式·經死》:「頭北(背)傅廦(壁),舌出齊唇吻,下遺矢(屎)弱(溺),污兩卻。」 (三)xì 《〈經典釋文·莊子音義〉引徐音》去逆反。 ①通「𨻶」。隔阂。《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卻。」按:《漢書·曹參傳》作「𨻶」。 ②疲羸。清王念孫《讀書雜志·戰國策(趙策四)》:「『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卻(一本作㕁)也。』……卻字本作𠊬,讀如煩勮之勮,謂疲羸也。」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