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聽 |
释义 | 聽〔听〕 《説文》:「聽,聆也。从耳、𢛳,壬声。」段玉裁注:「耳𢛳者,耳有所得也。」按:甲骨文、金文从耳从口,口表发声,耳表闻声,会意字。 tīng 《廣韻》他丁切,平青透。又他定切。耕部。 ①用耳朵接受声音。《説文·耳部》:「聽,聆也。」《書·秦誓》:「公曰:嗟,我士,聽無譁。」孔㯋達疏:「咨嗟,我之朝廷之士,聽我告於汝,無得喧嘩。」《禮記·檀弓下》:「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唐杜甫《三川觀水漲二十韻》:「應沉數州没,如聽萬室哭。」 ②听取;听信。《詩·大雅·蕩》:「曾是莫聽,大命以傾。」孔穎達疏:「曾於是常事故法莫肯聽受用之,由此汝之大命以致傾覆而誅滅。」《戰國策·齊策一》:「士尉以証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士尉辭而去。」高誘注:「証,諫也。聽,受。」《潛夫論·明闇》:「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所以闇者,偏信也。」《宋史·蘇舜欽傳》:「而大臣歸咎于刑獄之濫,陛下聽之,故肆赦天下以為禳救。」 ③顺从;服从。《國語·周語下》:「神是以寧,民是以聽。」韋昭注:「聽,從也。」《韓非子·五蠹》:「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逸周書·周祝》:「被之以刑,民始聽。」孔晁注:「聽,順。」《禮記·祭義》:「衆之服自此,故聽且速也。」鄭玄注:「聽謂順教令也。」 ④允许。《吕氏春秋·知士》:「静郭君辭,不得已而受,十日謝病,彊辭,三日而聽。」高誘注:「聽,許。」《後漢書·章帝紀》:「所過縣邑,聽半入今年田租,以勸農夫之勞。」清趙翼《陔餘叢考·未葬親不許入仕》:「魏晋之制,祖、父未葬者不聽服官。」 ⑤考察。《書·洪範》:「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孔傳:「聽,察是非。」《戰國策·秦策一》:「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聽乎?」高誘注:「聽,察也。」 ⑥治理。《周禮·天官·小宰》:「以聽官府之六計。」鄭玄注:「聽,平治也。」《荀子·王霸》:「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楊倞注:「聽,治也。要取百事之治考其得失也。」 ⑦审理(诉讼案件)。《正字通·耳部》:「聽,聽獄,斷也。」《論語·顔淵》:「聽訟,吾猶人也。」《尸子·仁意》:「聽獄折衷者,臯陶也。」《尚書大傳》卷四:「諸侯不同聽。」鄭玄注:「聽,議獄也。」 ⑧商议。《廣雅·釋詁四》:「聽,謀也。」 ⑨从事侦察活动的人员。《荀子·議兵》:「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國,則將有百里之聽。」楊倞注:「聽,猶耳目也,言遠人自為其耳目。或曰謂間諜者。」又侦察。《戰國策·東周策》:「請謂〔為〕王聽東方之處。」高誘注:「聽,偵候之。東,三國也。」 ⑩古代官府办公处。后作「廳」。《集韻·青韻》:「廳,古者治官處謂之聽事。後語省直曰聽,故加『广』。」《正字通·广部》:「廳,中庭曰廳。古作聽。凡官治所曰聽事。毛氏曰:『聽事,言受事察訟于是。』漢晋皆作聽,六朝以來始加『广』。」《世説新語·黜免》:「大司馬府聽前有一老槐,甚扶疎。」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梁祖在便聽。」《資治通鑑·隋文帝開皇九年》:「病人或至數百,聽廊皆滿。」胡三省注:「聽,與廳同。」 ⑪耳朵。如:闭目塞听。清黄宗羲《金介山詩序》:「翏翏而為窮苦愁怨之聲,不啻風泉之滿聽矣。」 ⑫听凭;任凭。《漢書·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後漢書·殤帝紀》:「賜下貧、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及郡國流民,聽入陂池漁采,以助蔬食。」《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不願從者,聽之可也。」 ⑬待;等候。《周禮·地官·大司徒》:「正歲,令于教官日:各共爾職,脩乃事,以聽王命。」賈公彦疏:「聽,待也。」《禮記·雜記下》:「既葬,大功弔,哭而退,不聽事焉。」鄭玄注:「聽,猶待也。」明徐渭《雌木蘭》第二齣:「念其勞役多年,令馳驛還鄉,休息三日,仍聽使用。」 ⑭学识。唐殷璠《〈河嶽英靈集〉序》:「梁昭明太子撰《文選》,後相效著述者十餘家,咸自稱盡善,高聽之士,或未全許。」 ⑮英语tin的译音。马口铁罐。也用作量名。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如果几家人家合买一听分来用,就便宜得多。」 ⑯通「聲(shēng)」。言。《吕氏春秋·論人》:「聽則觀其所行。」于省吾新證:「聽應讀作聲。聽、聖、聲,古音近字通。按:言必有聲,稱聲猶稱言也。」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