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敦惇 |
同源字 | tuən敦:tuən惇(同音) 《詩·邶風·北門》:“王事敦我。”傳:“敦,厚也。”《大雅·常武》:“鋪敦淮濆。”釋文:“敦,厚也。”《魯頌·閟宫》:“敦商之旅。”釋文引王注:“敦,厚也。”《禮記·曲禮上》:“敦善行而不怠。”注:“敦,厚也。”《樂記》:“及夫敦樂而無憂。”注:“敦,厚也。”《左傳·成公十六年》:“民生敦厖。”注:“敦,厚也。”《昭公二十三年》:“敦陳整旅。”注:“敦,厚也。”《定公四年》:“分之土田倍敦。”注:“敦,厚也。”《國語·周語上》:“敦厖純固於是乎成。”注:“敦,厚也。”《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注:“敦者,質厚。”《管子·問》:“則無敦於權人以困貌德。”注:“敦,猶厚也。”《孟子·公孫丑下》:“使虞敦匠。”注:“敦匠,厚作棺也。”《荀子·榮辱》:“以敦比其事業。”注:“敦,厚也。”《議兵》:“百姓莫不敦惡。”注:“敦,厚也。”《禮論》:“是君子之所以爲愅詭其所敦惡之文也。”注:“敦,厚也。”《成相》:“處之敦固。”注:“敦,厚也。”《吕氏春秋·達鬱》:“敦顔而土色者。”注:“敦,厚也。”《楚辭·招魂》:“敦脄血拇。”注:“敦,厚也。” 《爾雅·釋詁》:“惇,厚也。”《説文》:“惇,厚也。”《廣雅·釋詁一》:“惇,厚也。”《書·舜典》:“惇德允元。”傳:“惇,厚也。”《皋陶謨》:“惇叙九族。”鄭注:“惇,厚也。”《武成》:“惇信明義。”傳:“使天下厚行言,顯忠義。”《國語·晉語四》:“守學彌惇。”注:“惇,厚也。”《漢書·公孫弘傳》:“惟慶以惇謹,復終相位。”師古曰:“惇,厚也,音敦。”《一切經音義》一引《倉頡解詁》:“惇,古文敦同。”《書·皋陶謨》:“惇叙九族。”《史記·夏本紀》作“敦序九族”。《禹貢》:“終南惇物。”《夏本紀》作“終南敦物”。按:在厚的意義上,“敦﹑惇”實同一詞。 |
随便看 |
同源字典共收录4349个汉字的同源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