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覬冀覬希覬釰覬幾覬豈
同源字
kiəi覬(樺):kiei冀(微脂旁轉) kiəi覬:xiəi希(見曉旁紐,叠韻) kiəi覬:kiət釰(微物對轉) kiəi覬:kiəi幾(叠韻) kiəi覬:khiəi豈(見溪旁紐,叠韻)

《説文》:“覬,𣢆幸也。”段注:“欠部𣢆下曰:‘𣢆,幸也。’覬﹑𣢆叠韻。古多作幾,漢人或作𩥉,亦作冀。於从豈取意。豈下曰:‘欲也。’”朱駿聲曰:“經傳多以冀爲之。覬﹑冀雙聲。”《左傳·桓公二年》:“下無覬覦。”《後漢書·盧芳傳》:“臣非敢有所貪覬。”注:“覬,望也。”《禮記·檀弓下》:“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注:“尪者面鄉天,覬天哀而雨之。”釋文:“覬音冀,本又作幾。”字亦作“𩥉”。《廣雅·釋言》:“𩥉,企也。”《禮記·文王世子》:“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羣吏曰:‘反,養老幼於東序。’”注:“《孝經》説所謂諸侯歸,各帥於國,大夫勤於朝,州里𩥉於邑。”疏:“云州里𩥉於邑者,州長里宰之官希𩥉慕仰,行之於邑是也。”釋文:“𩥉,皇音冀。冀,及也。”

《華嚴經音義》上引《珠叢》:“冀,謂心有所希求也。”《禮記·文王世子》注:“州里𩥉於邑。”釋文:“冀,及也。”《國語·魯語下》:“吾冀而朝夕修我。”注:“冀,望也。”《楚辭·離騷》:“冀枝葉之峻茂兮。”注:“冀,幸也。”《九章·悲回風》:“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注:“冀,幸也。”《史記·孝武本紀》:“冀至殊庭焉。”注:“冀,望也。”《文選·王粲〈登樓賦〉》:“冀王道之一平兮。”注:“賈逵《國語》注曰:‘覬,望也。’冀與覬同。”

《莊子·讓王》:“夫希世而行。”釋文引司馬注:“希,望也。”《周髀算經》下:“希望北極中大星。”注:“希,仰。”《文選·潘岳〈西征賦〉》“竊十亂之或希”注引《廣雅》:“希,庶也。”《後漢書·吴良傳》:“不希旨偶俗。”注:“希,猶瞻望也。”《盧植傳》:“御下者,請謁希爵,一宜禁塞。”注:“希,求也。”《趙壹傳》:“仰高希驥。”注:“希,慕也。”按:希望的“希”和稀小的“希”不同源。

《説文》:“𣢆,幸也。”段注:“覬下曰:‘𣢆幸也。’𣢆與覬音義皆同。今字作冀,古音不同。”朱駿聲曰:“按與覬略同。”

《左傳·宣公十二年》:“庸可幾乎!”疏:“幾讀如冀。”《文選·班彪〈王命論〉》:“貪不可幾。”注引韋昭:“幾,望也。”《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則幾矣。”索隱:“幾,庶也。”《晉世家》:“毋幾爲君。”索隱:“幾,謂望也。”《漢書·東方朔傳》:“可幾而見也。”師古曰:“幾,庶幾。”《孟子·梁惠王下》:“則齊國其庶幾乎!”《書》孔傳:“庶幾有補於將來。”疏:“幾,冀也。”《易·繫辭》:“其殆庶幾乎!”朱駿聲曰:“按:庶幾猶覰覬也。”

《説文》:“豈,一曰欲也。”段注:“見部覬字从豈,云:‘𣢆幸也。’”《文選·曹植〈朔風詩〉》:“君不垂眷,豈云其誠?”注引《倉頡篇》:“豈,冀也。”

随便看

 

同源字典共收录4349个汉字的同源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3: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