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飽。《玉篇.食部》:「饜,飽也。」《孟子.離婁下》:「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國語.晉語九》:「主之既已食,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饜而已,是以三歎。」唐.杜牧〈杜秋娘〉詩:「歸來煮豹胎,饜飫不能飴。」
2. 滿足。《孟子.梁惠王上》:「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墨子.節用中》:「是以終身不饜,歿世而不卷。」
=>作「」形時,為「猒」之異體。
〔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鹽韻》。
(一)
「」為「饜」之異體。《玉篇.食部》:「饜:於艷切。飽也。」其異體或作「」,見《集韻.平聲.鹽韻》:「猒饜:《說文》:『飽也。』或從,亦作。」蓋「饜」之本字當作「猒」。《說文解字.甘部》:「猒:飽也。從甘、從。」其後起字作「饜」,且後世「饜」行而「猒」廢,今標準字以「饜」為正字,而「猒」字反為其異體矣。而「猒」左旁之「肙」或作「」。據此,「」為「饜」之異體,可從。
(二)
=>「猒」之異體。
《廣韻.平聲.鹽韻》。
◎「」今標準字體作「猒」。
「」為「饜」之異體。《玉篇.食部》:「饜:於艷切。飽也。」其異體或作「」,見《廣韻.平聲.鹽韻》:「:飽也。饜:上同。」蓋「饜」之本字當作「」。《說文解字.甘部》:「:飽也。從甘、從。」其後起字作「饜」,且後世「饜」行而「」廢,今標準字以「饜」為正字,而「」字反為其異體矣。據此,「」為「饜」之異體,可從。
◎「」,今標準字體作「猒」。
#「猒」另兼正字。
=>「厭」之異體。
《龍龕手鑑.食部》。
《龍龕手鏡.部》。
「」為「饜」之異體。《玉篇.食部》:「饜:於艷切。飽也。」其異體或作「」,見《龍龕手鏡.部》:「:七,俗。伊琰反。正作饜二字。」《字彙補.疒部》亦云:「:伊琰切。音奄。饜也。」字又見《康熙字典.備考.疒部》引《五音篇海》等,其字形訛變之原因不詳。然據《龍龕手鏡》等資料,「」為「饜」之異體,可從。
《龍龕手鑑.部》。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三表》。
「」為「饜」之異體。《玉篇.食部》:「饜:於艷切。飽也。」其異體或作「」,見《龍龕手鑑.食部》:「俗正今:於焰反。飽也。惡也。又於簾反。」「」與「」同字,而「」為「饜」之異體。是「」為「饜」之異體,字形相近之訛耳。據此,「」為「饜」之異體,可從。
《龍龕手鏡.食部》。
「」為「饜」之異體。《玉篇.食部》:「饜:於艷切。飽也。」其異體或作「」,見《龍龕手鏡.食部》:「俗正今:於焰反。飽也。惡也。又於簾反。」蓋「饜」字上部所從之「厂」訛為「广」耳。據此,「」為「饜」之異體,可從。
《龍龕手鏡.骨部》。
「」為「饜」之異體。《玉篇.食部》:「饜:於艷切。飽也。」其異體或作「」,見《龍龕手鏡.骨部》:「:二,俗。於鹽、於焰二反。正作,飽也。」蓋此字所從之「厭」先省為「猒」,「猒」再訛為「骨」耳。據此,「」為「饜」之異體,可從。
「」為「饜」之異體。《玉篇.食部》:「饜:於艷切。飽也。」其異體或作「」,見《龍龕手鏡.骨部》:「:二,俗。於鹽、於焰二反。正作,飽也。」蓋「饜」字所從之「厭」先省為「猒」,「猒」再訛為「骨」,作「」,其右旁之「食」字又訛為「養」之簡字「」耳。據此,「」為「饜」之異體,可從。
,正作饜。「」字,與「」字略異爾,「養」之異體本可作「」,故「」字當衍自「」。
「」為「饜」之異體。
「」僅見於《四聲篇海》,云:「於塩、於焰二切。」《龍龕》另見:「、,二俗……正作饜,飽也。」由字形觀之,《四聲篇海》所錄之「」字,與「」字略異爾,「養」之異體本可作「」,故「」字當衍自「」,亦為「饜」之異體。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